清代,身为汉臣的张廷玉,被誉为“官场长青树”,为何却最终落得“晚节不保”?

为何却最终落得“晚节不保”?

张廷玉是清朝的三朝元老,到乾隆皇帝时期的已经年迈,他想回家颐养天年,便向乾隆多次请辞,但是乾隆并没有允许,当时一心想回家养老的张廷玉说了一句话,不是所有配享太庙的人都得工作到去世的,而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乡养老了。这句话惹恼了乾隆,从此张廷玉便晚节不保。

张廷玉的一生经历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并且他经历了三朝皇帝,因为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行事作风,每一朝的皇帝都重用了他,到了乾隆皇帝时期的张廷玉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乾隆还允许他可以不上早朝。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做官做到张廷玉这种程度,而他被称为"官场常青树"也是名副其实。

在整个清朝都找不出第二个张廷玉这样多朝元老,但是他却在年老之时说错了一句话,让自己晚节不保。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张廷玉已经70多岁了,很多事他已经干不动了,于是他就很想回乡养老,安度晚年。可是张廷玉递了多次折子乾隆都没有批准,到最后张廷玉一时情急说,不是配享太庙所有的大臣都要工作到去世的,当年的明太祖也放刘基回乡养老了。

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刘基最后就是让明太祖杀死的。这不就是告诉乾隆将来张廷玉。从此乾隆就和张廷玉之间有了矛盾,而张廷玉也因为这一句话晚节不保,名誉丧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6

张廷玉,身为汉臣,却是清朝三朝元老,被誉为“官场常青树”,可最后却连降三级晚节不保。究其本质原因只有一点。老糊涂了,揣摩错了圣意,才导致自己”晚节不保“。

雍正在位时,曾对张廷玉大肆提拔 ,使其为官之路一路顺风顺水,可在雍正死前却随便给张廷玉按了个罪名使其连降三级,为的就是给乾隆的铺路使其恩威并施,牢牢掌控住张廷玉这一大助力。张廷玉也了解帝心,对乾隆帝尽力辅佐。

但在康熙六年,有御史向乾隆提出,张廷玉家族门生在朝中为官过多切均升迁迅速,多半是张廷玉提拔,认为此举会危及皇权。乾隆帝此时已经怀疑张廷玉野心过大,借御史之名直接暂停张廷玉一脉的升迁,比较巧合的是张廷玉早就察觉到乾隆帝对他的不满,提前主动交出手中部分权力,希望以此平息乾隆的愤怒,却没想到,乾隆会选择乘胜追击大幅削弱了张家世代积累的关系网。

看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少,张廷玉认为自己年事已高,与年轻的乾隆耗下去并不合算,选择急流勇退,不仅可以衣锦还乡还可以保住张家其他人在朝廷的位置,因此在乾隆十年向乾隆帝提出辞呈告老还乡,乾隆假装不舍进行挽留,又拖了四年,张廷玉告老还乡。本来一切都已了解,可张廷玉却在配享太庙一事上犯了糊涂。

雍正帝虽保证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但是雍正毕竟已死,若是乾隆反悔怎么办?因此张廷玉选择向乾隆帝祈求一个保证,希望乾隆可以保证自己死后配享太庙,乾隆虽然不太开心,但看着张廷玉是年近七旬三朝老臣还是勉强同意,张廷玉于是放下心来做了一个让他追悔莫及的决定。

在得到保证后,他选择派自己的儿子前去谢恩,本意是想向乾隆推荐自己的儿子,却被乾隆认为受到了怠慢,大发雷霆。准备降奏折挖苦张廷玉,张廷玉得知此事后慌了手脚再次犯了一个大错,他马上启程赶在乾隆圣旨降下前去给乾隆谢罪。惹得乾隆大惊,原来就算张廷玉已告老还乡却在前朝仍有耳目。本就对张廷玉有所反感的乾隆这次决心一定要惩罚张廷玉,这也就直接导致这位官场”常青树“郁郁而终。张家往日风光从此不再。

第2个回答  2020-07-19

    原因就是他身居要职,处事却没有达到乾隆皇帝心中的期望。

    张廷玉晚年只能说非常坎坷,没有到晚节不保的地步,最最坏他声誉的事情,就是他的一婿系朱筌身为地方官员,却做出枉法行为,害得张廷玉受牵连,被朝廷没收了所有皇帝御赐的宝物。要知道古代皇帝赏赐物品,是为臣下的荣誉,是家族无上的光彩。就这么一次,乾隆皇帝收走了他所有的荣耀,在外人看来他的尊贵沦为了卑微,他变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这件事对他本身是个不小的打击。

    张廷玉自身公正廉明、奉公守法,他没有做过什么下三滥的勾当,自然不可能会落个遗臭万年的名声,又怎么会有晚节不保这样的说法。他侍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做所的贡献非常多。在他25岁的时候本是要参加会试的,但因父亲张英奉命担任总裁官,为了避嫌,他放弃了这一年的考试。张廷玉在28岁时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中进士,因他才德兼备,深得康熙信任。他曾连续三年担任会试同考官,有些人在任考官时会收受考生的好处,但是张廷玉却坚决不收考生的礼物,他说要以陈大绶为榜样,要求自己任何微小之事都要做到清廉。

    张廷玉担任过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要职,在职期间,制定了军机制度、奏章制度,还主持编纂了大量的史籍。他曾请求雍正帝宽限粮食歉收地区的赋税三年,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奏改了刑事律例,改善了以前无辜百姓受刑事牵连的弊端。

    这样一位宅心仁厚的朝廷重臣,为何晚年会气得乾隆帝治罪于他呢?其实是因为他已年迈,有时候为乾隆帝出谋划策时,不能像当年那样精准无误,所以难免让乾隆帝产生嫌弃。他曾两次向皇帝请退离职,本来乾隆帝已经答应他了,谁知他却有点担心乾隆帝会收回雍正帝允许他配享太庙的诺言,他还特意请求乾隆帝颁旨兑现先帝的承诺,这样一来乾隆帝又被他气了一次。看看这些行为,这仅仅是一位老人重视自己这一生的荣辱罢了,算不让什么大罪恶。

    后来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但这次不巧,碰上皇长子永璜刚刚去世,他这次彻底激怒了乾隆帝,乾隆帝罢除了他配享受太庙的优荣。不过在他去世后,乾隆帝依然赐于他配享太庙。乾隆帝是位明君,他心里很清楚张廷玉对大清所做的贡献,他对张廷玉生前的处罚,只是因为张廷玉身处要职,却没有在百官面前做好表率,这一点让他很为难,他只得处罚张廷玉,以警醒其他的大臣。

第3个回答  2020-04-11

张廷玉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官宦世族,是清朝的三朝元老,父亲张英极受康熙尊崇,官拜大学士。康熙五十年,张廷玉就当上了礼部侍郎。雍正即位后,身为汉臣的张廷玉更受到清一代罕见的殊遇,居内阁首辅,又兼任首席军机大臣,是不折不扣的真宰相。乾隆即位后,乾隆皇帝遵照先帝遗诏,公布张廷玉身后“配享太庙”,这是给予臣子最高的殊荣。张廷玉的仕途可谓是“官场长青树”。然而在乾隆十三年,三朝老臣张廷玉正式向乾隆提出退休报告。谁知这一看似简单退休的申请,却带给张廷玉无数烦,险些令他晚节不保。

原来是在乾隆六年十二月,有御史向乾隆皇帝提出,张廷玉家族中在朝廷为官众多,这同他们升迁过快有关,而之所以造成他们火速升迁,则是因为对张廷玉本人的照顾。因此,台谏官认为必须遏制此风。此时的乾隆也早有所察觉,但一直没有机会解决,这次御史的抨击,正给他提供了极好的借口。于是,乾隆慨然应允,并宣布暂停张廷玉一系官员的升转。

眼看着皇帝正在逐步削弱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张廷玉自忖年事已高,跟皇帝这样耗下去无益,不如自己明哲保身,急流勇退,还可保全家人在朝廷的地位。乾隆十年,张廷玉向乾隆提出辞呈,要求离开中枢,返乡养老。乾隆还装着有些不舍,接连挽留,张主意已定,终于在四年后得以暂时退出朝廷政争。

虽然远离了权力的中心,但有一件事,却是张廷玉一直放心不下的,那就是自己能否配享太庙。于是张廷玉上书:“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乾隆不禁联想到刘基退休是因为君王猜疑,瞬间便怀疑张廷玉拐着弯的骂自己,心中对张廷玉更是不满。从此乾隆就和张廷玉之间有了矛盾,而张廷玉也因为这一句话晚节不保,名誉丧尽。



第4个回答  2020-05-06

三朝元老张廷玉之所以会“晚节不保”,关键在于他为了让自己回乡养老屡次与乾隆皇帝进行交涉,最后还说错了一句话,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甚至失去了配享太庙的资格,他说不是所有配享太庙的人都要工作到去世,明太祖就应允刘基回乡颐养天年了。

历经三代高官生涯

张廷玉出身官宦世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而且都位居高位,得到器重,成为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人物。他在康熙年间就考举了进士,虽为汉人,但在奉旨学习满文之后,在殿试中却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足以说明了张廷玉的聪明才智。

在雍正年间,他更是成为了皇帝的“三大宠臣”之一,位居礼部尚书,并被皇帝赐予了配享太庙的殊荣,纵观整个清朝,他是得到这种殊荣的唯一汉臣,这就足以说明了雍正皇帝对他的重视和荣宠。

在进入乾隆年间后,乾隆帝依然任命他为“辅政四大臣”之一,此时朝廷的大权被张廷玉和另一大臣鄂尔泰牢牢把持。

政权争夺打压的开始

二人虽对乾隆帝有辅佐拥立之功,但对于乾隆帝内心是颇为忌讳的,作为皇帝,当然希望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乾隆选择坐山观虎斗,希望张廷玉和鄂尔泰在党争中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利,在鄂尔泰病逝下台后,他开始了对张廷玉的打压,张廷玉历经三代,对于为官之道早已熟识于心,而且自己也已年迈,所以便想辞官归乡安度晚年。

乾隆帝却把张廷玉的请辞看作是对自己的不满,对势力瓦解的愤恨,所以多次驳回,终于,在张廷玉引出前朝旧事为辞官争辩时,彻底激怒了乾隆帝,最后以失去配享太庙的资格作为代价,终于换取了自己告老还乡的机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