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造地质特征

如题所述

处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胶东半岛,在漫长的地质史中,饱受多期构造变形的改造,所遗留的构造形迹颇丰。变质基岩系广泛发育有不同构造相的韧性变形、多期褶皱和性质不同的韧性剪切带,两大板块的碰撞对接,致使其构造更加复杂;中生代以来滨太平洋表现出多期性、继承性和力学性质的不同和转换等特点。这些构造形迹组成时代、层次不同和性质差异的构造组合,其彼此相互叠加、穿切、制约,构成了胶东地区北北东向夹持北东向、东西向的构造格局。

胶东半岛主要构造地质特征如下:

1.韧性剪切带

该带发育于前寒武纪变质结晶基底中,主要的构造型式是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长高应变带。发育于胶辽隆起区的韧性剪切带,是以太古宙—古元古代构造层为主,中—新元古代构造层内的不甚发育;威海隆起区主要以中—新元古代构造层内的韧性剪切带为主。在发育程度、规模、多期活动特点等方面,胶辽隆起区远不及威海隆起区。

2.褶皱构造

胶东地区的褶皱构造发育,保存完好,出露于变质基底岩系分布区的胶北隆起内。在胶莱断陷中的赵戈庄和荆山褶断凸现;文登-威海断拱因韧性剪切带的叠加改造,制图尺度的褶皱未见,仅在晶山褶断凸的古元古界荆山群中见及。其主要发育于古元古界荆山群、粉子山群和新元古界震旦系蓬莱群地层,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TTG花岗岩系,及其呈包体赋存其内的唐家庄岩群、胶东岩群等表壳岩以及官地洼、马连庄等超单元的残片之内。这些褶皱皆因震旦期以来的侵入岩的侵位和中生代之后的断裂破坏而残缺不全。

发育于变质基底构造层的褶皱构造,按变形面性质、单体形态和群体组合特征大致可分五期:一、二期为深—中深构造相的横弯褶皱作用形成固态流变的相似褶皱;第三、四、五期褶皱为中、中浅、浅构造相,通过水平挤压纵弯机制形成的相似褶皱和开阔圆滑的平行褶皱。

栖霞复背斜是该区最主要的东西向基底构造。该复背斜由前寒武系胶东群和粉子山群组成,总体上近东西向展布,背斜中段即为胶东西北部的金矿成矿带。

3.脆性断裂构造

脆性断裂是中新生代构造相主要的构造变形型式,主导变形作用的是剪切和断块作用,代表性的构造形迹是各类不同方位、不同性质的断裂及其所形成的断块。处于沂沭断裂带以东的胶东地区,断裂构造颇为发育,其中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明显而突出,北西和东西向断裂零散的夹杂其间。其广布于胶北断隆、文登-威海断拱西部。入胶莱断陷则渐行消失,胶莱断陷内除在构造单元接合部和南部断裂活动较活跃外,相对断拱区则相形失色。这些不同方位的断裂均具多期活动特点,力学性质各异,其形成、活动时间及控(容)矿性能亦不尽相同。有的则是继承韧性构造而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地质史内,它们彼此交切、归并、斜接、复合而构成现今的布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