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加强美育工作

如题所述

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中央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1999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中也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上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地把美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肯定美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不可忽视和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 “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
美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从培养教育的对象上来看,包括青少年美育、中老年美育等阶段;从教育的环境上来看,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在这三个美育的环境中,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础,社会美育是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的继续,而学校美育上承家庭美育,下启社会美育,指导并协调家庭和社会美育,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否实施美育,直接关系到能否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美育的任务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就无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审美教育活动,将完成两大任务:一是重建审美意识,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培养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1.审美意识的建构
审美意识的建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由于人们的生活境遇、实践经验、世界观和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为什么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在有些人看来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丑的呢?关键在于他们的审美观的差异.由于这方面的缺乏所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十几年前进行的旧城改造、拆迁.正是由于一些地方当政者审美意识的缺失,使得许多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毁于一旦,使得改造后的城市面貌变得千城一面,丧失了每个城市自己的特点.二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把对美的需要作为动机,逐渐形成的主观审美的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审美情趣虽以个人主观偏爱的形式表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孤立现象,而是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要求、趋向和理想的反映.我国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标榜高洁,往往以松、竹、梅、菊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现了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趣.如陶渊明独爱傲爽怒放的菊花,陆游偏好冰肌玉骨的梅花,王安石更爱挺拔不屈的松树,郑板桥尤好高风亮节的青竹.三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审美意识的建构也包括了审美主体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换言之:“如果你想欣赏红楼梦,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历史和美学知识”. 四是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用美来审视生活,用美来启迪人心.审美生活是美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它一方面发掘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人心,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提高人的艺术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是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是从形式上感受美,并获得美感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如在读苏轼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你能否构想像出诗中那楼宇接踵、歌舞升平、烟柳杭州城的景象.这就是对美的感受力.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就会走向美育的反面.辨别又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复杂性,美丑也常常混杂难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理解是审美的核心,人要真正获得美感,就在于理解.我国古代的钟子期之所以为“伯牙的知音”,也正是他透过琴音领悟了其中深含的意蕴.鉴赏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水平,是审美的进一步升华.三是审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的目的是为了想象和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归宿和美育的最终目的.
美育任务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培养感受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基础,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发展,培养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提高.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实现个体的审美发展并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三、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合金”,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 .尽管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的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或中心环节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就直接牵涉到培养这个心理结构的问题.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 .并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又是审美的人.
(二)审美教育对智育发展的作用.关于审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审美教育.不但如此,从“重理轻文”这一现象中也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的这一尴尬.这一后果就是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
当我们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思考如何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时,重新评价美育对发展人的创造性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是感情与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但与偏向于逻辑思维、理性素质的教育形态(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教育)相比,更偏向于感性教育.智育着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美育着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使知识和感情调和并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美育与智育从根本上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作为人类精神能力最高体现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包含理性思维能力,而且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而且需要感性方面的教育——美育.我国古典名著小说《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认识世界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并以此作为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于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刺激与启导,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所以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精湛的艺术品,一曲动人的乐章,一种美的事物,都能唤起人们丰富而宽阔的想象力,使创造智慧得到启迪与形成.而且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过程.审美教育能使人们取得更多的自由,即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审美教育成了受教育者认识世界,促进智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审美教育对人的道德教育的完善和巩固.人们通过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道德.审美境界可促使个体抑制感性欲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和高尚的人格.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自我意识,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情感、地位,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培育.在审美教育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方面是融合贯通的,其中美感作为一种信息把三者联系起来,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动力.这就指出了美与道德的关系,美育与德育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由以上可以看出,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人格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美育能够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气质、性格和个性,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品格.审美教育对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全面教育仍然很不完善.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尤其忽略了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一些中小学校往往因师资缺乏,而难以进行应有的审美教育,美学的知识的贫乏导致进入高校的学生审美能力严重的先天不足.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样、衣冠不整、乱丢杂物、举止粗野、不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宽容谦让……这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我们有些学生素质偏低,审美意识淡薄,审美修养缺乏,他们非常需要引导和教育.然而多数学校对审美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美育的探讨研究相当缺乏;有些学校将美育课上成单纯的一两门艺术选修课,或把美育降低到简单的课外文娱活动的地位,美育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审美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和解决.这将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而且还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