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网络文学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如何做“网络文学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首先,你得先简单介绍“什么是网络文学”以及“什么是网络语言”。
  然后,你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学在生活中的影响,人们在认识网络文学和网络语言后,在日常生活中对话,是否经常用到?
  以及网络文学和语言没有兴起时,人们的汉语情况,
  再谈谈,网络文学和网络语言,适用于那些人?小孩?青年?
  你再通过采访不同的人,也就是各个年龄段的人,看看他们对网络语言和文学的认识,以及的看法。
  最后,再谈谈你的看法,总结一下。
  不知道,行不行,我相信你能过了,除非,你不识字。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甫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化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

  所谓网络文学,就是被大家认为是网络文学的文学作品,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如果说网络文学有什么底线,就是对网络没有了解的人所写出的东西,没有官方人士在网上发表过(或者说网友流传上来的不算)的东西不是网络文学,仅此而已。

  因为,界限本身是用来划分,而不是用来约束;如果一定要抱着“在网上发表,在网上流传,与网络有关”的态度,对网络文学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因为从文学的定义来说,网络文学是一些上网的人的自由表达形成的文学体系,上网的人不一定就与网络本身有那些特殊的缘分,也不一定要自己的作品只在网上流传,也不一定就拒绝传统表达方式。就仅仅是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是博客等非传统表达手法/文体的东西。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也从未是对立的两极,它们是相辅相成,互有包含的体系。

  人民日报文章:中国人汉语水平出现退化危机
  正当别国轰轰烈烈掀起“汉风”时,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水平却出现了日渐退化之危机。(资料图片)
  当我们正为“韩流”神魂颠倒时,未曾料到“汉风”却也正强势吹入韩国。鉴于与中国贸易日益密切,韩国许多大型企业均做出新规定:新员工不识汉字休想就业!
  正在韩国一家工厂工作的24岁女工吕智恩曾认为,学好英语和日语,就足以找到一份很如意的工作,但她目前却在每周两次的“汉语速成班”里苦学汉语。吕智恩介绍说,她近来已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了,因为“不管你到哪个国家工作,你都会看到人们无不想同中国做生意”。于是,为将来的前途考虑,韩国上下便刮起一阵“汉风”。从幼儿园的儿童到大学生,无不趋之若鹜奔向方块字。单是在首尔,全市559所小学中竟有411所学校进行了汉语教育。其中, 80%的韩国家长认为,学汉语不仅有助于读书,而且对学习社会、数学等其他课也有较好的效果。这大约是我们这些说汉语的中国人所没有料想到的。
  有人说,一种语言成为世界性的需求,本身就代表以该语言为通用语言的国家民族的地位及其综合国力,更重要的是代表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正当别国轰轰烈烈掀起“汉风”时,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水平却出现了日渐退化之危机。
  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人竟将“富贵不能淫”译成了“富贵但不性感”。
  其实,上面这则事例还只能算“小巫”,下面有两篇“大巫”,让您出出汗: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
  这是某中学生作文里的文字。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两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觉得莫名其妙。文中的那些字母也幷非皆英文缩写,而是当下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的网络“新语言”:GG (哥哥),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 ,JJ(姐姐),青蛙(丑陋的), BF(男朋友), PMP(拍马屁),PLMM(漂亮妹妹),BT(变态), 7456(气死我了)。
  这就是一些孩子对国语的态度。他们生吞活剥地直接拿来一些东西,掺和在语言中,结果把国语弄得不伦不类。他们只觉得有趣、逗乐,却从未想到,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对我们母语的一种污染和羞辱。而且它也标示出,一些中国年轻人的汉语水平已然开始向无知的程度倒退。
  《庄子•秋水》中有个典故叫“邯郸学步”,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特别帅,于是就跟着人家学走路。由于他只知道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结果不但没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插科打诨的时髦话也许在一些人眼里是紧跟时代,永不落伍。但是如果在这条“怪语”的道路上奔跑太久了,如果有一天想回家,会不会像那个燕国人一样,已经忘记原来的路怎么走了呢?(来源:人民日报 原题:善待汉字 作者:陈春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