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由什么发展来的?

如题所述

对联是由桃符和春贴发展来的。

对联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扩展资料:

严谨的对联讲究字的声调。虽然在遥远的《诗经》时代已意识到字调的不同,但归纳出“四声”,则是南北朝的事了。“四声”引导出的“平仄”把数不尽的汉字“二元化”,分为“平”“仄”两类,借以在“对仗”中形成有规律的音高起伏,制造出一种优雅的音乐美。

南朝齐武帝时讲求声律的“永明体”,是唐诗先驱,为繁花似锦的唐诗盛世,开辟出浩荡前行的大道。

唐诗名句不少是对联,有的形象生动,逼真如画。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出千载赞赏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犹如沙漠写真。

故而被《红楼梦》里的香菱慨叹“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可以说,唐诗借力对联步入鼎盛,无形中也推动了对联的广泛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华对联的神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