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的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1.关于文化常识的简单问题
【六顺】谓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北史·尉元传》:“然五孝六顺,天下之所先,愿陛下重之,以化四方。” 唐 李邕 《兖州曲阜县孔子庙碑》:“六顺勃兴,四维偕作。”

【五教】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旧唐书·玄宗纪下》:“敦风劝俗,五教攸光。”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3. 唐 人对司徒的别称。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门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太尉为掌武,司徒为五教。”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六礼】1.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郑玄 注:“乡,乡饮酒、乡射。”《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杨倞 注:“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2.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仪礼·士昏礼》“纳采用雁” 唐 贾公彦 疏:“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唯纳徵不用雁,以其自有币帛可执故也。”其后《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初学记》卷十四引 汉 秦嘉 《述婚》诗:“敬兹新姻,六礼不愆。” 明 陆采 《明珠记·闺叹》:“纵无六礼双羊,奈一言难变,便死也魂与檀郎为伴。”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生小 云英 自托媒,远烦六礼绝嫌猜。”3.古享祭宗庙之礼有六:肆献裸、馈食、祠、禴、尝、烝。《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贾公彦 疏:“此一经,陈享宗庙之六礼也。”4.诸侯朝见天子之礼有六。《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郑玄 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文。六服之内,四方以时分来,或朝春,或宗夏,或觐秋,或遇冬,名殊礼异,更递而徧。”

【五色】1.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孙星衍 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2.泛指各种颜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三国 魏 曹丕 《芙蓉池》诗:“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唐 韩愈 《谢自然诗》:“檐楹蹔明灭,五色光属联。”《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有人说你有个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声。”3.神色。参见“ 五色无主 ”。4.中医指五脏反映在面部的五种气色。据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公乘阳庆 ]更悉以禁方予之( 仓公 ),传 黄帝 、扁鹊 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五藏有色,皆见於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察色》“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注:“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

【三辰】指日、月、星。《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旗旗,昭其明也。” 杜预 注:“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渎之纪于地。” 宋 梅尧臣 《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四序相盛衰,三辰运光魄。”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

总得加点分吧,这么辛苦!
2.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三个问题)
1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是从奴隶、封建社会中的智慧中提取出来的,可以概括为:统治阶级的传统文化、文人阶级的传统文化、还有百姓阶级的传统文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基本精神就是“修身、养性”,好比把浩瀚武学概括为“攻”“守”

2.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这本书主要突破了传统教育的闭锁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旧中国的各方面局势,其次它详细地介绍了各个先进国家的有点长处,并且结合中国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让人信服。最后魏源打破了清 *** “闭关锁国”的落后观念,开拓了当时有志之士的眼界。从而产生思想上的深远影响。

3.“姓”最早是指种姓,是原始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思想发生根本转变的产物。姓在以前是标志着一个群体的特征,而现在则是代表着父亲家庭的标志。‘氏’是由于后来人类数目急剧膨胀,还有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深入,把群体细化成每个人,从而用这个‘氏’,也有祖籍的含义。现代汉语中通常把姓氏连用,简化了它们的原始含义。
3.文学常识问题
1、《诗经》中“风”指( ),其中《谷风》中“习习谷风”采用了( )表现方式。

2、《诗经.王风.秦离》得风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 ) 3、《湘夫子》是祭祀湘江的配偶神,最富生活情趣和( ) 4、曹植在《 洛神赋》中指出其心仪对象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5、“吴中四士”中有一人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请指出篇名《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6、司马迁在《史记》中概括的战国中期的时代特征是( )(原文) 7、宋以后,孔孟并称,孟子被称为“亚圣”,在于其推进了孔子的学说,请指出孟子的立足点( ) 8、理解庄子思想的两把钥匙是( )和( ) 9、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学: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

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用自己的话阐释,原文不给分) 在阐释“生”与“死”的关系时,孔子指出( “ ” )(原文) 10、用“灯”来展开人生思考贯穿古今中外,巴金的“心灯”指的是( ) 中国自古也有( )的表达 11、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是(林语堂 ) 12、被海外学人推崇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是《 钱锺书 围城》 13、史铁生《命若琴弦》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探索 ) 14、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从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以及( 环境批判)三哥层面进入 15、“美”的含义在中国语境中,从艺术人类学角度看有两种取向,一为“羊人为美”,一为( ) 16、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类具有文化---神话色彩,按地域分类,北方属于史官文化色彩,重人事,讲求实际;南方则属于( )信鬼神,富于想象 1、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2、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湘夫人》开头前四句( ),( ),( ),( ) 4、(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5、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6、《诗经》形式的特点? 《诗经》作品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名词和动词的丰富多彩和具象化。《诗经》中的词语丰富多彩,使用的单字近三千个,构成了众多的词汇,表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知识。

《诗经》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周代是一个单音词为主的时代,在表达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时,还没有形成以抽象类概念为主构造复合词的普遍能力,因此常用不同的单音词来表示不同的个体。

例如《诗经》中很少使用抽象的一般性名词“马”,却运用了三十多个具有描述作用的特殊名词。如“鸨”指毛色黑白相间的马,“黄”指毛色黄白相间的马;“骆”指白毛黑鬣的马等。

这些具象化名词的产生一方面说明周人对马的熟悉程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驾驭和使用语言的非凡能力。《诗经》中的动词也具有具象化的特征,如其中描写手的动作的动词就有五十多个,这说明了人们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

2、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诗经》中这一类形容词数量非常大,重言 如夭夭、灼灼、迟迟、习习、霏霏、依依、皎皎等,双声如参差、踟躇、黾勉等,叠韵如辗转、窈窕、逍遥、沃若等。

其中重言词又是最多的,这正是因为《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便只能依靠这种形式来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 3、二节拍的节奏韵律和语言的音乐美。

《诗经》的主体是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 节奏韵律规范。《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就是在偶数句中隔句押韵,《诗经》的押韵形式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

双声、叠韵、重言词的使用和规范的押韵,使《诗经》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重章复沓的章法。

《诗经》章法形式的重要特征就是重章复唱,也就是一首诗由若干 章构成,章与章之间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的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重章复唱的形式,又称为叠咏体,是民歌中常用的样式,这一方面因为民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单纯而深挚的,只有重要的反复咏唱才能充分抒情达意;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是口头传唱的,这种形式便于记忆和传诵。

重章复唱的形式影响了《诗经》的语言。首先它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些套语不仅方便了记忆,而且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重章复唱的形式还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因为套语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不能随意改变,所以只能抓住中心词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的表达效果。

如《芣苢》中变换了六个动词,借此造成动作描写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情感的加深,可谓言简意深。7、庄子散文的特点? 1 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轶事与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2 想象奇幻,结构灵活。

用丰富的想象,离奇的夸张以及大量比喻和。
4.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问题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动笔写作(<;史记>;).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大部分,记载了(3000)年的历史,共(130)卷,(526500)字.

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者(张择端).它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京河两岸的风光,生动的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8.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的京杭大运河贯穿(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全长约(1700)公里,支开找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线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

9.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10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有价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应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11.敦煌壁画:标志:飞天。特点: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手法上说,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

12.同意,因为长城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守卫意义,而都江堰却仍然在为天府之国输送清泉。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同意。

清晨绿色的阳光透过温柔的叶子洒向大地,年轮中曾经青涩的时光向未来讲述着美丽的传说。2008,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数字,但是,一提到它,会让多少中国人热血沸腾!一个数字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答案是简单而神圣的,在这一年里,北京将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时,世界的目光将齐聚北京,而北京,也将以主人的身份,展现她最美丽的风采!

2008,北京的奥运将是一届绿色的奥运、科技的奥运、人文的奥运。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作为一名中国的小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积极地为奥运做准备,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一定从自身做起,作推行礼仪的典范。

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呢?首先我们小学生要着装得体,即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又要符合学生身份。 每天的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会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其次,课堂礼仪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上课时认真听讲,不要有小动作,举手回答问题。再次,校园礼仪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到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服从老师管理;讲文明、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 *** 越绿化带;得到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互相理解、宽以待人,同学之间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多说对不起;培养协作精神,使班级更团结、同学间的友谊更深厚。

在这全中国都在迎奥运的时刻,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愧于未来,无愧这培育我们的美丽校园。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好学生!

饿。我前面的后面的都回答了哦。(*^__^*) 嘻嘻……要是只要前面看前面就好了。忽忽。
5.文学常识问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集锦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19、《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组无名氏的短诗,它是对乐府民歌的发展,标志着五言诗技巧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20、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 建安风骨”。

21、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合称“三曹”。2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

23、蔡琰,字文姬,是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的五言《悲愤诗》表现汉末政治动乱所造成的人民的疾苦。

24、阮籍是正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有五言诗八十二首,总名为《咏怀诗》。 25、陶渊明,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大诗人。

他的诗表现田园恬淡宁静的生活情景,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 26、陶渊明较晚时期所写的《桃花源诗并记》标志着他思想和艺术的新高度,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27、抒情长诗《西洲曲》代表了南朝(公元420——589年)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2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诗句,描写了北方大草原的风光。

29、《木兰诗》是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描写了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动人故事。30、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31、干宝的《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 32、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是纪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人物言行和趣事的小品文,生动活泼,文笔简洁。

33、《文心雕龙》是一部评论文学的著作,对后代文学评论有很大的影响。 34、锺嵘的《诗品》是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对后代诗歌评论有很大的影响。

35、唐代(公元618——907年)的诗歌、散文和小说都十分发达,尤其是唐诗的成就最高。 36、唐代出现了很多的伟大诗人,象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等。

37、唐代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 38、唐代诗歌发展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39、流传到今天的唐诗有5万多首,是这以前诗歌总和的两三倍。 40、唐代诗歌分古体和近体。

古体句数不限,每句的平仄也较自由。近体分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格律较严,每首四联八句,中间要对仗。律诗、绝句平仄都有规定。

古体、近体都有五言、七言之分。 41、初唐四杰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42、王勃写了著名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43、骆宾王7岁写了著名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4、陈子昂是初唐四杰以后的著名诗人,他反对六朝绮丽之风,提倡古朴淡雅的诗风。

45、盛唐有名的田园山水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他们的诗歌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田园的自然质朴,诗中有画。

46、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是高适和岑参。他们的诗表现了祖国边塞风光和唐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47、王昌龄,是写七言绝句出名的诗人,《出塞》是他的。
6.有几个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问题要问大家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3、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4.在中国古代史料中,人们把茶称为槚、茗、荈等,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把茶的众多称呼统一为“茶”。

5、中国剪纸艺术是铁器工具和(造纸术)发明之后的产物,形成于汉代。在技法方面,剪纸主要分为南方派、江浙派和北方派。

也许有不准确的,多包涵。
7.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征答卷答案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6.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动笔写作().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大部分,记载了(3000)年的历史,共(130)卷,(526500)字.7.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的代表,作者(张择端).它描绘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京河两岸的风光,生动的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8.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的京杭大运河贯穿(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全长约(1700)公里,支开找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线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9.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10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有价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应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11.敦煌壁画:标志:飞天.特点: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手法上说,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12.同意,因为长城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守卫意义,而都江堰却仍然在为天府之国输送清泉.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同意.清晨绿色的阳光透过温柔的叶子洒向大地,年轮中曾经青涩的时光向未来讲述着美丽的传说.2008,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数字,但是,一提到它,会让多少中国人热血沸腾!一个数字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答案是简单而神圣的,在这一年里,北京将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时,世界的目光将齐聚北京,而北京,也将以主人的身份,展现她最美丽的风采!2008,北京的奥运将是一届绿色的奥运、科技的奥运、人文的奥运.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作为一名中国的小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积极地为奥运做准备,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一定从自身做起,作推行礼仪的典范.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呢?首先我们小学生要着装得体,即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又要符合学生身份.每天的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会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其次,课堂礼仪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上课时认真听讲,不要有小动作,举手回答问题.再次,校园礼仪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到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服从老师管理;讲文明、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 *** 越绿化带;得到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互相理解、宽以待人,同学之间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多说对不起;培养协作精神,使班级更团结、同学间的友谊更深厚.在这全中国都在迎奥运的时刻,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愧于未来,无愧这培育我们的美丽校园.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好学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