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场上的童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李科技

麦收时节正值盛夏,是热的,这热让人烦躁。相反,在打麦场上度过的童年似乎没有丝毫关于烦躁的记忆。

打麦场是在田地间临时开辟出来的一块儿地,一般位于地头。收拾妥当,一辆拖拉机拉着石滚碾上几圈后,松软的土地便得到了硬化和平整,成了一片开阔的场地。

在没有收割机的时期,打麦场的用途很大。“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要把收割好的麦子扎成把子码放到场地上,以进行后续的工作。麦子脱粒、晾晒、扬尘都要在这儿来完成。这里可以说是麦子收下来后的过渡站,在这里“脱变后”再进行装袋运走。把一袋袋小麦拉回家是农人们的一件乐事,尽管劳累了好多天,在这一刻,大家的嘴角也是上扬的。

收麦子的周期大概要持续一个月左右,所以打麦场需要有人看守。在麦场上搭建一个临时的简易帐篷,里面放上一张简单的床。看着满目金黄的麦浪和慢慢高耸起来的麦秸垛,闻着一缕缕麦香,麦收的日子一分一秒地流走于指尖。

我在这样一片“辽阔而有趣”的地方玩闹着,观察着那些忙碌和活泼,不经意地把这里的场景融入了自己的记忆库之中。

也会帮着大人做一些简单的农活。例如帮忙撑开袋子,收麦、装麦。装满一个个袋子,把它们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一起很有成就感。

特别是大人“扬麦”的情景十分有趣味,有画面。只见他们娴熟地拿起一把木锨,从麦堆上铲起一锨麦粒,然后扬起适当的高度,其中的尘土和细小的杂物就随风飘远,麦粒随之纷纷落下。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这样的操作,麦子终于变得干净无尘。而我一直把“扬麦”视为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那扬走的岂止是灰尘杂物,还有无情流逝的光阴,落下的又岂止是麦粒,还有心中的那块“石头”——能碰上个丰年,有个好收成,顺利地夏收,无数回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说起来也值了。

木锨、大扫帚、簸箕、麦斗是麦场上的常用物什。大扫帚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是用来做一件在他们看来饶有兴致的游戏——捕蜻蜓。麦收时节,蜻蜓活动频繁,尤其常见的是一种通体为红色的蜻蜓。双手抡起扫帚,看准蜻蜓的动态,瞅准时机一下子扑打下去。由于大扫帚使用细小的竹枝编织而成,蓬松有缝,所以这些被捕获的蜻蜓大多不会伤及“性命”。有时,许多只蜻蜓恋成一群,在不高的空中飞舞,我们的扫帚扑下去后,就会收获颇丰。

给逮到的蜻蜓尾部系上一根绳子,或者再挂上比较轻的东西,然后把它们放飞。看着蜻蜓的“独家表演”,可把小孩子们乐坏了。

记得学过一首歌叫作“晚霞中的红蜻蜓”,这种记忆于我来说是极其美妙的。我真真切切地在临近傍晚,红霞满天的麦场上追逐着红蜻蜓。如果当时能拍下一幅照片记录下那年少欢脱的我、动人壮观的晚霞、灵动飞舞的红蜻蜓,我相信今天看到,我还是会在一刹那间感动得热泪盈眶。

写到这,我希望今晚再做上一个梦,梦里还有那打麦场上的童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