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胜利是美国功劳大还是中国功劳大?请尽量用专业的知识回答

因为要准备辩论赛,所以想请众多网友提供可用论据,不要单纯的简述中国或美国

美国吧,中国只是抵抗,美国2颗核弹打到日本领土里面,日军死亡人数如下:
二战中日军死亡数字 先看战果。我国大量书籍宣称,八年抗战中国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歼灭日军133万 (不知包不包括伪军),占日军二战总损失195万的70%。这是中国战胜日本、中国是抗日 主战场的主要依据。但我们只要仔细研究这两个数字就知道,尽管这两个数字都来自日本 书籍,却是偷换概念计算出来的。日军在中国损失133万,是个累计数,包含了死亡和受伤 两个数据。这里要谈一下军事常识。战争的损失,一般只统计绝对损失数(死亡),只有 某场战役才统计伤亡数。因为二战中主要交战国军队的伤员75%―80%能重返前线,因此往 往造成重复计算。正如一些老红军身经百战受伤几十次仍能继续参加战斗,如进行累计就有会出现几十人受伤,实际受伤的只是一个人。所以战争损失只统计绝对损失(死亡)。那么日军在中国战死多少呢?据日本自己统计,二战中日军总计战死185万人(另截止投降时有10万残废伤员,这就是195万这个数字的由来),其中在中国八年战死40万人(回想一下中国的损失,唉)。也就是说,中国八年抗战击毙日军数 只占日军二战死亡总数不到22%。我们的历史书用日军在中国的死亡数和累计受伤数去和日军绝对损失总数对比,就得出了70%这个障眼法。其余日军死在哪里?看一看战史就知道,有18万多日军被英联邦军队击毙在缅甸(含 中国远征军击毙1万多日军这一战果),9万日军在中国东北被苏军击毙(主要是诺门坎和 苏联出兵东北两场战役)。也就是说,约有120万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击毙(还是美国 人猛),占战争中日军死亡总数的64%。追问

除了人数财力物力还有什么论据吗?越具体方面,越多越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30
美国功劳大。
这一点大家论述的都比较全面了,战争的过程和有关数据我就不列举了。
既然你是要参加辩论嘛,就是看谁嘴皮子伶俐,不仅要有说服力,还有带点幽默。使大家都笑起来,最好也能让对方脸红。
举几个美国功劳大的简单例子吧。中国当时的主要军力是国民党军队,而国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是装备有美械装备的队部。这些美式装备哪里来,美国援助给中国的。那中国援助给美国什么了嘛,一点都没有吧。中国是美国的援助对象,就像落水的人怎么能跟救命恩人比功劳呢。
还有一点事例,简单明了。不必去看二战的战程,就看看最后日本签署投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投降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中国代表徐永昌参加了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去美国战列舰上与日本签字。而不是美国人来中国国土上与日本签字。孰重孰轻一眼就看出来啦。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签完后,9月9日日本才在南京签署在中国战区的投降书。
中美对日本的影响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至于,如果对方说中国军队牵制了百分之八十的日本关东军,那你就可以回,美国参战后这些精锐的关东军都去太平洋和美军交手了。中国只是在美国还没来玩之前逞了一把能。

希望能帮到你,祝你辩论成功~谢谢~!
第2个回答  2013-11-30
楼主你这里说的是抗日战争吧,整个二战的话涉及到北非、东欧、大西洋、亚洲、太平洋多个战场,中国仅仅是在亚洲战场与日本进行战争,但是如果仅仅从抗日战争的角度来说,中国牵制了日80%以上的陆军,使其无法顾及其他战场,间接使得日本无力帮助德国进攻苏联,中国虽然落后弱小,但也确实是抗击日本的陆上主力,苏联在东北的进攻仅仅持续了月余,歼灭日军人数较少,主要是为了加速日本投降。而美国方面,美军的主要贡献是牵制并歼灭了日本的大批精锐海军、空军,使其无法支援中国战场。
综上所述,中美在抗日战争中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唇亡齿寒的关系,中国主要牵制陆军(日本在中国的空军确实少的可怜),而美国则负责歼灭日本的精锐高技术性部队,如果没有中国,日本可能有足够的陆战队在太平洋作战,使得战局陷入胶着,反之,没有美军的支持,中国落后的军队将遭到日本高技术武器的屠杀。
第3个回答  2013-11-30
这个还用问?任何智力正常的人的正常回答都只能是美国。美国参与了所有战场的活动,为盟军在各条战线提供了无数物资装备,盟军的实力绝对优势一大半就是美国的实力优势,即便是资源很多兵力更多的苏联也要依赖美国的贵重金属等稀缺物资和部分技术装备。更不用说美国在太平洋和欧洲的两线作战。
第4个回答  2020-05-11
(⊙o⊙)…很简单啊。打仗这种事谁抢的人头多,那么谁的功劳就大,当然前提是别被人给灭了。
苏联灭了德国,美国灭了意大利,但意大利比较菜,所以欧洲战场苏联的功劳大。
亚洲战场,美国在太平洋战场取得胜利,苏联击溃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在本土取得胜利,日本向同盟国投降。
总的来看,二战是苏联的功劳最大,美国第二,英国第三,中国第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