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唐代寺院的社会地位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如题所述

一、从反佛者看唐佛教的社会地位
唐代也有反对佛教者,当然每个朝代都会有,只是最终的效果如何,也因个人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抉择有关。如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傅奕的反佛论。
1、韩愈的《谏迎佛骨表》
韩愈的《谏迎佛骨表》是由“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诣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而引起的,(《旧唐书》卷十五)随后韩愈便“上疏极陈其弊”。他认为中国未有佛教前如: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诸位皇帝寿命都很高,而在佛教传入后的殷汤、汤孙、武丁、周文王、武王、穆王诸位皇帝也不是因为的佛教的传入而寿命高。还特别举例说从汉明帝时开始有佛法,在位只有十八年。其后天下相断不安定,唯有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最后却“饿死台城”。梁武帝“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而看佛教,是足不信可。
佛教产生于印度,发展在中国。韩愈认为佛是外国的人,与中国语言不通,穿的衣服也不一样。没有“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而且佛已死多年,枯朽的骨头,污秽不堪,不应迎请到宫中祭拜。应该“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旧唐书》卷一百六十)韩愈将以上自己反佛的观点,上奏宪宗,宪宗看了非常的愤怒,将韩愈的奏疏以示宰臣说:“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于是,癸巳(633),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2、傅奕的反佛观念
傅奕在武德七年(624)上疏――陈述废除佛教。他说佛教在印度,路途遥远,汉译佛书是假托。从伦理的角度讲佛教是不忠不孝,出家人剃除须发,割爱辞亲;游手好闭,逃离租赋。虚张六道,恐吓愚夫,矫诈欺骗。有造作恶逆,犯法的人,在狱中口诵佛经,昼夜不知疲惫,希望免其罪。人的生死寿命,自然生灭。佛教讲人的贫富贵贱,功业所招,都是由佛。这是佛教“窃人主之权”,是害政之教。“自羲、农,至于汉、魏,皆无佛法,君明臣忠,祚长年久。”(《旧唐书》卷七十九)汉明帝假托梦想,开始建立佛教。西晋以上,不允许中国人,削发出家。到苻坚、石勒时,羌胡乱华,都是佛教导致的灾难。
后来,傅奕又上疏。高祖召群官议论,唯有太仆卿张道源称赞傅奕的奏请是合理的。中书令萧瑀与傅奕争论说佛是圣人,非圣人是不知道的。傅奕说礼节是事亲,奉上,这是忠孝之理,臣子应该奉行。然而,佛却逾城出家,逃背父亲,以出家来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不是遁入空门,是遵无父之教。我听说不孝的人是无亲的,这就是你。萧瑀不回答,合掌说“地狱所设,正为是人。”
到太宗嗣位,常常临朝对傅奕说,佛教的道理是非常的玄妙,是可以学习的。而且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很有灵验,唯独你不悟解这个道理,为什么呢?傅奕回答说佛是“胡中桀黠,欺诳夷狄”,渐渐流传中国。模仿老庄玄言,妖术之教。对“百姓无补,国家有害”。可见傅奕的反佛是非常的尖锐、刻薄,然而,佛教并非如他所说。
从以上韩愈和傅奕两人反佛的事件来看:虽然他们激烈的反对佛教,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没有采取废除佛教的行动,而且,还不同程度的支持、推动佛教的发展,可见佛教对当时的社会是启到一定的作用和贡献的。唐有“会昌法难”,然,在“会昌法难”后,佛教反而更加的兴盛,用历史学者的学识来看,为何会兴盛?可以一目了然了。
二、从当朝皇帝对佛教的态度看唐佛教的社会地位
在唐代大部分的皇帝是支持佛教,具体的行动:如开设译经道场,不但支持僧人的译经,还派当时的社会文豪参加翻译;广度僧尼;建寺造像,旧宅改为佛寺等等,都是表现为对佛教不同程度的支持;同时,也说明佛教在唐代的社会地位。略举如下:
太宗李世民虽对道教的崇拜,但不减对佛教的支持。当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太宗远远的在长安迎接。还把玉华宫改为佛寺,供玄奘法师翻译经典。并派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余人,相助玄奘法师翻译经典。唐代的翻译是非常的兴盛,这与皇帝的支持分不开的。太宗知道萧瑀喜欢佛教,塑佛像一躯,并且在佛像旁绣萧瑀的形状。又赐王褒所书《大品般若经》一部,赐袈裟。
武则天是非常的信奉佛教,对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性。武则天命沙门伪撰《大云经》,为其登上皇帝的宝座在渲染,同时也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机会。并且,下令各州设置大云寺,造像度僧。更有历史意义的是:她下令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也处道士女冠之前。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佛教几乎成了国教。
“安史之乱”时肃宗听取郭子义的意见,请神会置坛度僧,所得钱财,以充军需。神会为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受到皇室的重视。“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肃宗皇帝诏入宫内供养,并建造荷泽寺供他居住,给予极高的礼遇。

宪宗时,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皇帝请入宫中供奉三日,后送诸大寺院供奉。王公士庶,奔走舍施。

会昌五年(845)五月,诛道士刘玄靖等十二人,是因为其说惑武宗,排毁佛教。造成武宗启动大规模的毁佛事件,即佛教所谓的“会昌法难”,有大部分的原因是道士的谏言。然“会昌法难”后,佛教又开始兴盛。

懿宗信奉佛教是非常的虔诚,经常在宫中供养僧尼。还赐安国寺的僧彻法师,旃檀座椅。

高宗在位时,在宫中为文德太后追福超度,造慈恩寺及翻经院,敕京城诸寺幡盖,送玄奘及所翻译的经典、佛像、高僧等入住慈恩寺。显庆元年(656),高宗又诏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郞薛元超等,共同润色玄奘所定的经典,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协助翻译。

三、从当时的佛教发展状况看佛教的社会地位
佛教发展到唐代是非常的兴盛,空前的盛况,给佛教带来了勃勃生机。唐代的佛教不但在思想上比其前有所进步,还在诸多方面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景象。
佛教宗派方面。中国化佛教发展到唐代时,佛教宗派林立,八宗思想各有特色,也是标志着佛教的鼎盛时期。唐代佛教宗派的成立,实际上在此之前的南北朝,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唐王朝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也给佛教在思想上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佛教宗派的创立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产物。
佛教文学方面。佛教文学在中国佛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了中国文学词语,提供了有利的养料,成了传统文化中不或缺的组成部分。佛经翻译思想非常的丰富,佛教词语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库。如:昙花一现、借花献佛、海底捞月、因缘等等。鲁迅先生提倡把《维摩诘经》当作小说来,因其经中的故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楞严经》的文体,越读越不厌倦,爱不释手。
佛教艺术。佛教艺术自佛教的产生地印度,早在健罗陀时期就很兴盛。佛教艺术作为一个奇葩,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对中国艺术启到一定的作用。寺院的建筑,给现代学习古建筑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物样本,同时,也是人们喜欢参观的最佳地方。塔,在印度时是供奉佛陀舍利的,给信徒礼拜的。在中国唐代前塔成为佛教寺院的主体,一般都建在大雄宝殿前,到了唐以后,逐渐成为旅游者到寺院的一大景观。不一而足。
四、结论
唐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这给佛教带来了有利的机遇;同时,也是佛教在唐代转型的时机。佛教自传入中国开始,在社会中不能被普遍的认识和理解。那么,佛教有识之士就才取用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来解释佛教(格义佛教),使佛教在社会中得到普遍承认。到了唐代,佛教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逐渐巩固,又反过来用佛教的词语来解释佛教,这样,佛教教义人们已能够接受和理解了。
综观唐代的佛教不再是格义佛教,而是对唐代的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佛教在唐代的鼎盛不单单是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也与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思想上的创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离不开,佛教在唐代的社会地位也是空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