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将近5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你知道记录历史的官员叫什么吗?

如题所述

汉代叫 太史令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唐刘知几说:“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1]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目,不仅周天子有史官,一些诸侯国也先后设置了史官。《左传》定公四年记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形说:“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可见鲁、晋两国在分封之初,周天子便为其配置了史官。至春秋时,虢、卫、邾、齐、郑、宋诸国也都设有太史,秦有内史,楚有左史,由此形成了整个华夏地区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史官系统。
有迹象表明,中国古代国家形成之初,巫师集团曾在统治阶层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中国古代,巫风一度甚盛,至于周代,此风依然不息。诸夏中,虞、夏、殷之遗族和南方楚人,尤其如此。其时巫被视为能“知人生死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如神”者,凡主持祭祀、占卜、祈禳、驱邪避鬼、祈福免灾、预测丰歉、治疗疾病,皆其专门技能。有的还负担着保存和传播本部族历史传说之职。巫成为“官”后,随着国家机器和官方礼仪制度的复杂化,内部分工日细,至殷末周初,已派生出祝、宗、卜、史等名目。
周代的史官,按照《周礼·春官宗伯》的说法,分为大、小、内、外、御五史,各有职掌。但其时史官仍多与巫官并提,属同一系统。至其地位,则颇受尊重,遇凡国家大政,周天子或各国诸侯皆须征询史官意见,以便从前代历史中求得借鉴。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一般以为至唐方始定型。其制大抵以起居郎隶门下省,专记帝王与大臣议政情况;又别置史馆于禁中,掌编国史,以他官兼领,命宰臣监修。在史官的职能上,一是明确了史官与历法官的分途。二是强调了记注与撰述分工,一般著作郎、佐郎等主撰述,起居舍人、起居郎等掌起居注。
至宋代,更建立起了包括起居院、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玉牒所、会要所等在内的庞大修史机构,分别修纂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
宋以后,辽、金、元三代史官制度大体与之相同,但不如它那样繁琐,一般分国史院和起居注两个系统,国史院设监修国史、史馆学士、史馆修撰、修国史等官;起居注则属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左右两史职掌。元代并集贤院为翰林国史集贤院,置有修撰、编修、检阅等官,其制已开明清翰林院制度之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1

称为史官。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扩展资料:

1.史官与帝王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

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

"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

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

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2.史官怎样记载历史

如何记载历史是史官的工作,而根本不是皇帝可能干预的了的,史官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要对皇帝负责,他只需要对事实负责,而皇帝更没有权力对史书进行修改。

正是为了保证这一点,古代史官并不是由皇帝任命,而是采取世袭制度的,就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的史官职务并不是由汉武帝封给他的,而是他由其父亲太史公那里世袭下来的。

古代史官的世袭制保证了史官的人事权力不受执政者干预,史官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系统处于王权控制范围之外,所以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

据说当年曾经有一个人去投奔赵鞅子,赵鞅子因为有事就让那个人等了很久,后来赵鞅子见到那个人,问那个人会做什么?来人说,我没有什么本事,我只会每天跟着你,把你每天所做的丑事都记录下来。

赵鞅子连忙为自己的失礼向这个人道歉。

史官独立,当权者不能干涉史官的工作,但这并不表示当权者不会对秉笔直书的史官进行打击报复,事实是在相当一段时期史官文化独立恰恰是由无数史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加以捍卫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官

第2个回答  2019-10-11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扩展资料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起居录则是史官对帝王言行的严格把控与记载,早在周已有,那时称为“内史”。历经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而不衰,皇帝皆无权干预,但这种风气却被李世民打破。至此以后,有唐以来,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官

第3个回答  2019-10-17
历朝历代都有史官,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

认为黄帝时已有史官,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但有可靠证据表明,至少在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史官和官方记事制度。甲骨卜辞中便有“作册”、“史”、“尹”等史官名称。《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指的也是当时官方记载和保存文书之制。及至西周,史职日繁,出现了太史、中史、内史等名...
史官这个职业从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当时最开始叫做太史令。后来发展到了周代史官也分成好几种,大致是五种其实挺好记的。前两种是大史小史。大史负责管理祭祀盛典还有大型会议的记录和总设计师。说是史官其实更多像一个高级秘书。有时候大史官还可以建议群臣对皇上做错的事情提出建议。权利非常大了。

小史就是秘书的秘书负责协助大史的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官职。除了大史小史就是内史外史。内史负责记录皇上起居,外史则负责记录对外时间,内外互不干涉,各司其职。除了大小内外四史就是御史其实更像是图书管理员加上杂志总编。把内史外史的记录编纂成史书并且管理保管这些史书就是御史的工作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就分两种一个是左史另一个就是右史左史负责记录生活起居右史就负责整理书稿编纂史书这样史官制度越来越完善具体十分清晰。
历史上的史官都知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记古难记今,因为他们作为后朝人可以论证的去看待上一朝的是是非非,记录的时候也比较客观,可是对当朝的对错作为当局者的他们也许真的不能做到很客观……也许也会有迫于统治者的压力,出现留下错误的信息,这也难免,毕竟作为皇帝,有至高无上的生杀大权么!

史官在唐太宗之前,都是一个比较独立的个体,所写的东西皇帝是不能看的,即使是有对皇帝的负面消息也不能看,更别说改了,比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好酒及色“,这很明显是骂人的话,但是汉武帝也没有叫司马迁改掉,可见当时史官的独立性,皇帝也遵从这个上千年的制度,那就是不看史官记载的作用,这种力量无形中对皇帝也是一种约束,因为你一个皇帝要想青史留名,那就必须勤政爱民,因为是官那根笔是不会为你留情的。
可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之后,中国史官记载的历史就很明显出现了篡改,从夏朝到唐朝近三千年的皇帝不能看史官的记载被打破了。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掉兄弟逼迫父亲禅位才当上皇帝的,史官没办法,开始篡改历史。自此,中国的历史真实性大打折扣,后来的皇帝也纷纷效仿,只要是不利的全部改掉。帝王把史官记录历史事件当成了歌功颂德的工具,就没有了正史的客观性和广泛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03
记录历史的官员:史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