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是为了什么隐姓埋名三十年

如题所述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著名女科学家王承书的感人事迹,热情地讴歌了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全文有如下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王承书坚定承诺,为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
  文章起笔就把读者带到那个令人为之感动的场景:在钱三强的办公室,面对“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的考验,王承书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第1、2自然段)
  紧接着,作者对此抒发了一段评述、议论,对王承书坚定的承诺、表态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指出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高规格的待遇和荣誉,无数次的鲜花和掌声,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第3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写王承书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国。
  这里,作者用了一小段话(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回忆了王承书当初(1956年)和丈夫一起回国工作的经历,说明“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第5—8自然段)。这是一段插叙,照应前面内容,使人感受到王承书说出“我愿意”,不是心血来潮、一时激动,而如文中所述:“‘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那是她的肺腑之言、境界所在。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写王承书果断受命,解决提炼浓缩铀技术难题。
  这是对前面第一部分的补叙,清楚地交代了时代背景和钱三强找到王承书接受新任务的来龙去脉。文中再次对王承书的承诺予以极大的肯定:“这需要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第四部分(第12—17自然段)写王承书艰苦工作,迎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一部分记叙较详细,主要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2自然段)用一个长句、两个“从此……”写她“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再也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她言必行,行必果,诚而有信,决不食言。
  第二层(第13—15自然段)重点写她如何带领同事攻克提炼浓缩铀技术难关,为我国自制第一颗原子弹如期成功地爆炸作出了贡献。文中具体地记述了她工作的艰巨:1.这是她从没接触过的新领域;2.要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3.枯燥繁重的计算“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4.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文中有一句描绘:“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闪现在实验室和工厂,闪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她为完成自己承担的使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第三层(第16、17自然段)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承书和全国人民一样无比激动。作者在文中又一次表达了对她的赞颂:“虽然,她为之付出极大牺牲,做出卓越贡献,是不折不扣的功臣;虽然她没能上台领奖,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并用一个设问句揭示了“她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动力源泉:“因为她是挚爱祖国母亲的中华儿女!”
  第五部分(第18自然段)写中华优秀儿女王承书的美名永放光彩。
  这是全文的尾声和总结,既照应了全文各部分内容,又照应了文章的题目,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既平凡又伟大的女性无比崇敬的心声:王承书的业绩和名字与祖国的历史画卷共存!
  这篇文章主线鲜明,重点突出,在顺叙中有插叙,在记叙中有议论,饱含作者的深情,读着令人产生共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3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著名女科学家王承书的感人事迹,热情地讴歌了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了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形象。全文有如下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王承书坚定承诺,为研制原子弹隐姓埋名。
文章起笔就把读者带到那个令人为之感动的场景:在钱三强的办公室,面对“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的考验,王承书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第1、2自然段)
紧接着,作者对此抒发了一段评述、议论,对王承书坚定的承诺、表态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指出她从此放弃了一切名利:高规格的待遇和荣誉,无数次的鲜花和掌声,而这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的。(第3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写王承书放弃名利,为建设新中国毅然回国。
这里,作者用了一小段话(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回忆了王承书当初(1956年)和丈夫一起回国工作的经历,说明“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第5—8自然段)。这是一段插叙,照应前面内容,使人感受到王承书说出“我愿意”,不是心血来潮、一时激动,而如文中所述:“‘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那是她的肺腑之言、境界所在。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写王承书果断受命,解决提炼浓缩铀技术难题。
这是对前面第一部分的补叙,清楚地交代了时代背景和钱三强找到王承书接受新任务的来龙去脉。文中再次对王承书的承诺予以极大的肯定:“这需要牺牲自我的极大勇气!但王承书毫不犹豫地接受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第四部分(第12—17自然段)写王承书艰苦工作,迎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一部分记叙较详细,主要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2自然段)用一个长句、两个“从此……”写她“从国内、国际的物理学术殿堂消失了”,“再也没有在国内外任何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就是在我国内部保密刊物和工作报告中,她也不署名”,“实现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承诺”。她言必行,行必果,诚而有信,决不食言。
第二层(第13—15自然段)重点写她如何带领同事攻克提炼浓缩铀技术难关,为我国自制第一颗原子弹如期成功地爆炸作出了贡献。文中具体地记述了她工作的艰巨:1.这是她从没接触过的新领域;2.要克服设备简陋的困难;3.枯燥繁重的计算“不分昼夜干了一年多”;4.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团聚。文中有一句描绘:“她瘦弱而刚毅的身影,闪现在实验室和工厂,闪现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她为完成自己承担的使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第三层(第16、17自然段)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承书和全国人民一样无比激动。作者在文中又一次表达了对她的赞颂:“虽然,她为之付出极大牺牲,做出卓越贡献,是不折不扣的功臣;虽然她没能上台领奖,报刊的喜讯中也没提到她的名字,但她还是心甘情愿继续隐匿自己的姓名,继续为祖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默默奉献。”并用一个设问句揭示了“她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动力源泉:“因为她是挚爱祖国母亲的中华儿女!”
第五部分(第18自然段)写中华优秀儿女王承书的美名永放光彩。
这是全文的尾声和总结,既照应了全文各部分内容,又照应了文章的题目,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既平凡又伟大的女性无比崇敬的心声:王承书的业绩和名字与祖国的历史画卷共存!
这篇文章主线鲜明,重点突出,在顺叙中有插叙,在记叙中有议论,饱含作者的深情,读着令人产生共鸣。
第2个回答  2017-05-02
王承书不为名利不为( )
第3个回答  2017-06-07
研究原子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