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孩子,造物恩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这一句话,出现在罗大佑的歌曲《你的样子》里面,而这一句话,其实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事儿,如果你真的能够有称得上孤独的那一份感情的话,那么,你应该是上帝造物的恩宠,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的。

  尼采是一个孤独的人,甚至在很多的情况下,我觉得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我在前面说过,他一辈子所做的事儿,就是告诉我们孤独能承担多少真理,而且他也一直知道自己是一个人,周国平说他是世纪的早产儿,他知道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所以他是孤独的。

  他的孤独表现在写作中,他担心别人看不懂,所以他不仅写了东西,而且还告诉了人们,应该怎么样去读他的东西,这个大概也是在哲学的著作中绝无仅有的,的确,因为尼采对于自己高度的要求,使得他的写作,在阅读的时候,具有了相当大的难度,甚至是很多的东西,都会让人产生歧义。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还是文学家,当他们的思想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他们的思想就会被很多的人误解,而他们的思想与文学的博大程度,其实也正是在这个误解中体现出来的,就像一个人受伤之后,不怕有症状,就怕没有感觉,如果是感觉都没有,那么他的机能就全部的死掉了。

  “一切写作之物,我只喜爱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写成的。”尼采这样说,所以他写了大量的格言,尽管他也知道格言缺乏体系,尤其是用来写哲学著作的时候,就会给很多阅读它的人带来麻烦,因此他开始告诉别人怎么去读,他认为“格言只是解释的开始,而解释还需要有解释的艺术”,在《论道德的谱系》的第三章,他告诉了人们应该如何的解释,他说他“展示了‘解释’的范例,这一段的开头就是一段格言,这本身就是对这段格言的最好诠释。”他的书学术氛围很浓的作品,大概就是早期《悲剧的诞生》了,后来也写过,而且还写过论文,为了论战而做的论文,比如《论道德的谱系》,这个就是不满与人们对《善恶的彼岸》的种种批评和不解,而做的辩论,他在自传中,说:“就表现目的,和意想不到的技巧而言,构成这篇道德谱系的三篇论文,也是我曾经写过的最为精彩的东西……”

  还有在他1884年的4月22号的时候,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给他忠实的朋友罗德的信中,他说:“通过《查拉图斯特拉》,我将德国语言带向了一个完美的境地。看看吧,我的老友,要是生动活泼、曲折多变、和谐悦耳尚非常协调的交织在我们的语言之中,那么路德与歌德之后,必须采取第三步。读完我的一页之后,你去读歌德,你会感到,对歌德这个绘图手来说殊为特别的那种‘跌宕起伏’的特质,对于语言的形塑者来说,并不陌生。我的线条在气概与力度上,都比他优秀,又不像路德那样粗略笨拙。我的风格是一种舞蹈——一种对于每种类型的戏舞,又是对这些对称的跨越和嘲弄。”

  当我们读到这些话的时候,且不说尼采的作品是不是达到了那个高度(我个人来说,是相当喜欢的),但是作为一个学者,这样来写东西的目的何在,他想达到的效果是怎样的。我以为,他想达到的是两个目的,首先自然是吸引眼球,他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次他也想别人了解他的东西,他希望他深邃的思想得到传播,这是他做这些事儿的根本动机,隐藏于这些行为之后的,就是孤独,是他生命中,充斥而弥漫的彻头彻尾的孤独。

  人,在很多的时候,是会思维困顿的,但是这并不是孤独,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但是无论是孤独还是困顿,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绪呢?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得从人的特殊性说起。

  人是特殊的,因为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不属于自然,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因为人处在自然的中间,说人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因为只有人能够认识到自己,这就是人的特殊性,而人的孤独也就是来自于这个特殊性。

        在东方的神话中,比如中华民族的神话中,人是女娲造的,据说她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看着鲜花盛开,河水奔流,莺歌燕舞,这么美丽的一个世界,本来是已经极为的美丽了,可是她依旧觉得寂寞,一种孤独的感觉升上了心头,于是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应劭的《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女娲造人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而在西方也有着相似的传说,比如《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说上帝花了六天的时间,创造了这个世界,而在第五天与第六天的时候,才创造了人,据说上帝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上帝给他起名叫亚当。但那时的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在上面的两个故事中,极为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上帝,还是女娲所使用的原料都是泥土,这是一个极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造人的分析,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认为,当上帝从亚当的身上取下肋骨造了夏娃之后,这就使得他们两个人,成了独立的个体,而需要沟通。其实这个说法有一定的独创性,不过我以为,他说的还是极为狭窄了一点,在这里,我们知道,男人和女人自然是成为了各自独立的个体,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我们与自然界不是也分开了吗?所以人所沟通的对象,不仅仅是男人与女人,而更为广泛的应该是人与整个自然界,所以中国的古代才会有了天人合一,所以易中天在讲《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时候,才说西方社会主要是契约文化,而他们签订了四个契约,第一个是个体之间的契约,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商业中的纠纷,第二个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契约,与所有的人签订了一个契约,就是法律,第三个是规定人们道德的契约,这个是与上帝签订的签约,这个就是宗教,最后一个是规范对错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签的,这个就是科学。但是我以为只有三个是人与人之间签约的,而与上帝的签约应该是自然的,甚至我以为在规范对错的签约,也有一部分是属于自然的,所以其实这也就是一个沟通。

  人,一辈子,一生,所做的事儿,就是两个字“沟通”,如果沟通了,那么你就会很舒适,如果沟了,但是不同呢?那么你的思维就会陷入困顿,就会无聊,就会寂寞,就会孤独,所以恋爱的前面还有一个字,那就是“谈”,所以与爱情相伴而来的附产品就是废话,但是这一个过程是不能少的,因为这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为什么在中华上下五千年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因为在成婚之前缺少了沟通,然后结婚了问题表现出来了,男人可以不喜欢这个女人,纳妾。

  如果孤独一直找不到诉说的端口的话,那么会怎么样呢?那就会成为疯子。

  那个两撇胡子高高的翘向天空的达利说,“我与疯子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不是疯子”。因为疯子是不能与之沟通的,但是艺术家是可以与之沟通的,所以天才的艺术家与疯子往往就是佛魔一念的关系,尼采就很好的说明。

  沟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事儿,而且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人一辈子唯一做的一件事儿,也是我们各个学科所研究的内容,哲学沟通现象与本源,自然科学沟通人与自然,社会学与历史学沟通人与社会,还有过去与现在,不是吗?

  对于文化来说沟通也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我们有法家所推崇的法律,儒家所推崇的伦理道德,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墨家的兼爱与尚侠,这些所有的思想各自有自己合理的成分,他们相反而相成,保持了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生态平衡,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因而中国的文化,一直没有断裂,这个也是在世界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秦制几千年不倒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尼采,从个人动机上来说,他这样做就是因为孤独而沟通。

  尼采为什么会这么孤独呢?

        尼采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有着极为聪颖的头脑,而且对于艺术的把握有着很好的感觉,这是一个人,从事人文科学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也正是这种感觉毁了他的人生,成就了他的思想。

  尼采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与“自我”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就会引起怀疑,比如笛卡尔,所做的事儿,不就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思,然后才建立起了他的哲学吗?而尼采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而且开始的很早,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对自己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他说:“严肃,稍有过分的倾向,我想说,热衷于严肃,在各方面的各种关系中,在悲哀与欢乐中,甚至在游戏时。”

  他的一生之所以会孤独,还因为他对于自我的坚守,亚里士多德说:“人要独居,必须是野兽和天神。”可是他补充了一类,那就是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忽视了一种情形,这两者的结合体,哲学家。而他就是,他发现“在众人中,我像众人那样生活,不像自己的思想,而且渐渐地总感觉人家想把我从自己的灵魂中驱逐出来,将我的灵魂劫走。”为了忠实自己,他选择了孤独,因为他相信有什么样性格的人,也就有什么样的哲学,他觉得哲学的思考与人的个性不能分离开来,这有点相当于我们古典文论中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他这样表述他的观点:“人只要有其个性,就必定有其个性的哲学,然而其间有明显的区别。在一人他的缺陷化为哲学,在另一人他的富足和力量化为了哲学。前者需要哲学是为了支撑、镇定、药物、解脱、升华和自我疏远,在后者哲学仅是美丽的奢侈,至多是一种得胜感激的欢欣,终于要以宇宙的大楷写在观念的天上的。”

  尼采的确是很孤独的,他总结自己的一生的时候,他说:“我经历了一百个灵魂,一百个摇篮,一百次分娩的阵痛。我经受了许多回诀别,我知道最后一刻的心碎。可是我创造的意志,我的命运甘愿如此,正是这样的命运为我们意志所欲。”然而他也享受这份孤独,他认为:“孤独作为对纯洁性的一种崇高的爱好和渴望,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美德。”

  他灵魂的孤独,他千百次的呼喊,千百次的问,终于有了回应,那是在他呼唤了很久之后的事儿了,如果从1872年《悲剧的诞生》开始,那已经是他呼喊的第十五个年头了,那一年波兰的文学家勃兰兑斯发现了这个“天才”,于是勃兰兑斯成为了整个欧洲最早参化了和悟到了尼采的价值的学者之一。然而,他不是运用的哲学家惯用的逻辑推理的方法,而是文学的感悟,他凭着艺术家的天生的直觉,敏感的嗅到了尼采的价值,嗅到了尼采伟大的天才。异曲同工的命运,就像多年之前的叔本华,黑格尔读不懂他,可是歌德读懂了他,多年之后,师从叔本华的尼采,哲学同行读不懂他,可是文学家勃兰兑斯读懂了他。看似意料之外,而是情理之中,勃兰兑斯眼中的尼采,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处于迷狂状态的艺术家,所以勃兰兑斯认为:“他是什么远比他实际做了什么更令人神往,”“他完全值得研究,批判和争论。

  也是正因为他坚守了他的那一会孤独,他才明白了,“没有谁能够把人的特性给予人,无论是上帝、社会、还是他的父母与祖先,”他才知道,“他天性的命数不能由一切已然和将然的命数来解决”,所以,“我们否认上帝,否认上帝的责任,‘我们以此才救赎了世界’”。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救赎了一个世界,我有的时候甚至觉得他连自己的世界都救不了,但是,他的确是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而这个震撼开启了一个时代,就像周国平所说的:“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的发现,尼采早已经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者都把尼采看作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许多的西方作家一接触尼采的作品,便终身成为尼采迷。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号召,预示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一个时代。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

  或许正是他的那一份孤独,成就了他,“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这是他的诗,也或许是他的宿命。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引用了李尔王发疯时的话,说:“我定要做那种事——但是我还不知道——但是他将成为全世界的恐怖。”罗素认为,这是尼采哲学的缩影,所以,你孤独吗?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孩子,那么,请你相信,你是造物的恩宠,因为孤独本来就是生命的应有之义,所以请你不要低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是不应该被低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