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出自:《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原文: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开头用一对偶句,主要叙述了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船行在碧水之间。“青山”即北固山,紧扣题目。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羁旅征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江中潮涨,江面上升,放眼望去,江面好像和江岸相平了,这时,坐于船上的诗人视野也变得开阔了。

“潮平”导致了诗人视野“阔”,诗人的心境也豁然开朗。这样开阔的江景,让诗人很是舒畅。接着诗人又写到了自己的行舟顺风顺水,这就更让诗人心情变得舒畅愉快了。

“风正”中的一个“正”字表明不仅风顺,风力适度,这在“悬”字上也得到了印证,因为,能让帆很端正地高挂在桅杆上,那么,风力应该是适中的,如果风力过大,风帆就成了弧形。

这一句诗人用字精练,生动地刻画了一帆的样子,虽然只写一处小景,但是,读者仿佛能看到风平浪静,视野开阔,船行江中的大景象。可见,诗人用笔非常传神。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点出了诗人行舟的时间原来是在冬季将过的腊月。船行江中,潮涨而无浪,风顺且不猛,江水碧绿,两岸开阔,春天的气息透露无疑。

诗人行舟江上,左右顾盼流离,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残夜 ,天色将亮的时候了,残夜 尚未消退,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

这让诗人不由得想到,这旧年还没有过去,而江上所见之景,已经春意先露了。“生”、“入”用得非常形象,同时这两个字都有一种主动的动感,凸显生机和活力。

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印象。这两句都突出了时序的更替匆忙,时间飞逝,而冬去秋来,季节更替,时间不待人,年华易逝,常常让身在异乡的游子心生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后两句直接抒发思乡之情。诗人在行舟中看到一群大雁北归,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大雁能传书,那么就让它给家里捎个信,问候一下亲人吧。

这两句紧承前三联,承接自然,并且和首句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将整首诗涂上了一层淡淡的乡愁。

作者介绍: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王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是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2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出自:《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原文: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解读:

对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解读历来有两个方向,一是思乡,一是盛唐气象。出离与回归是文学的惯用母题,这既是现实情境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甚至是潜意识的。

那么,客路与洛阳,出离与回归,作者传达给我们一种怎样的诗意呢?“思乡”当然是不错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人之常情。但我们应当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来理解这一思乡之情。

也就是诗人不单单是在思念某个具体的家乡(这里当然是指洛阳),更重要的是,诗人是在寻找某种精神上的依托,这是每一个充满想望而又内心极度敏感的文人必经的心路历程。

也许鲁迅先生的《过客》是这种寻找的最好诠释(“过客”表面绝望,实际上有着最高层次的形而上的想望)。而客路和洛阳,值得注意的是,客路与洛阳都是在诗人脑中瞬间浮现的意象。

“客路”遮挡在青山之舟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特别在唐代,由于版图辽阔,国势强大,文人多积极进取,漫游与干谒成为时代风气。

但漫游虽然豪壮,也总会有感慨悲歌之时;干谒的路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失意中难免自伤身世;即使顺利进入官场,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费在往来奔波的途中。

于是他们写了很多诗,诗中常会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 王湾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或漫游或干谒,无从得知。但其漂泊明白这一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在这样一首看似平易晓畅的思乡之作中插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突兀而又让人颇费斟酌的诗句了。海日,江春,残夜,旧年,这样来来去去。

新新旧旧,匆匆交替的情景,不就是诗人身在“客路”漂泊无依的境遇的写照吗?而且这种漂泊无依更多是指精神上的,更进一步说,这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境遇。 

因此,诗人最终的指向是回归,回归那冥冥中的精神庇护所。而洛阳,作为诗人的故乡,当然,这种回归,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诗人在吟诗过程中,他只是遵循白己的情感脉络。

下意识地就转向了对故乡的思恋。至于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层层剥离,不断深入地挖掘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06
这两句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客子怀念家乡的深情。诗人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乡之情呼之欲出 求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2-01
dhahgshsjshskhdhdnhdhdhsjhfhdjs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