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作者的介绍

纳兰性德)的介绍

纳兰性德)的介绍

纳兰性德)的介绍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纳兰性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507.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6
1 解长相思作者鱼非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序言0:

^_^ 其实,我非常不喜欢解诗词。最好的解释就是诗词本身。这种东西,懂,就懂。不懂,就算把它碾成原子,还是不懂。但,做点自己不喜欢的事,有时,也蛮开心,自己和自己捣乱似的,多难得。而且,如果还能给别人捣点乱,添点乐,就更值了。这篇解词,写给,我在这遇到的,我喜欢的,喜欢我的文字的兄弟姐妹们。开盘——不必离手——更不必问输赢得失。哈哈。

序言1:

《忘记不起》里说过,纳兰容若经常随康熙出巡边塞。康熙某年(忘了,懒得查,猫猫要不你帮鱼儿查一下,谢),康熙同志平定云南,出关东巡,容若扈从出关。此词写于出山海关之际。想想吧,纳兰,富贵子弟,面对塞上苦寒,风雪凄厉之天气(那会即没暖气,也没空调,最多1个或n个火炉,n还不能太多,回头再煤气中毒了给),躺自己个儿帐篷里,听到的不再是家中的琴瑟笙歌,而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啊,听不到,太远。必然是——思乡之情悠然而动。于是乎,就有了这首难得,真的是,难得有点萧烈男儿气的《长相思》。

“长相思”,取自“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其中的诗意为名(出处忘了,猫猫愿意就再度有劳,不言谢了就)。最初的时候,“长相思”被拿来作为教坊曲名,后来就常用为词牌。

搞不清打什么时候开始,文人墨客常以长相思发端,描写风月情浓时,两孔雀东南飞了的思念情怨。但,有意思的是——纳兰容若,这个经常且擅长撰写风花雪月的同志,居然在这一次——转性。用这一短小精悍的小令,描摹了边塞风光,且非常精道的以“故园无此声”四个字点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且,在寥寥1982个字中刻画出了将士们的磊落男儿气。(备注:没那么些字,懒得数,而我一遇到表述数字,且无需准确,就喜欢用1982。呵)

序言2:

一路上跋山涉水,山山水水,行行复行行。那真是,说好了爬过这座山就到,不成想,哥几个好容易爬过去了。TMD,居然还有一座!大家伙就一腿山、一腿水的,往榆关那个地界不再问还有多远啊的往前走吧。

“夜深千帐灯”。这句好啊!为什么尼?你想啊,一座山、一条河的,大家伙能累成什么孙子样啊,到了夜深宿营时,吃罢饭、喝完酒(也许是汤),那疲惫夹着困倦,还不得跟滔天江水似的把你给打进深深梦乡啊。还需要点灯吗,即干扰睡眠(得劳烦某个哥们起来拉灯),又浪费煤油(那会儿,靠什么取亮,反正不是蜡烛吧)。但,就在这样的疲惫、困顿中,无数座行帐都亮着灯火。而且,我和你打赌,虽然每个帐篷里,绝对不会只住一个人。但,那灯,必然是孤灯。

白昼的艰难行军,夜晚的风雪凄迷,每个人面对如豆之光,家——以超级光速席卷每一个人的心脏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根血管和每一滴血液(怎么写得有点瘆人的感觉,哈)。于是乎,挨过了一更又一更,听着外面一阵又一阵的风雪啸啸,黎明啊,何时才能来临。各位,千万别以为他们瞪着两眼等黎明是渴望白天的行军,战士又不是傻子。除了巴顿那孩子,没几个人爱行军打仗。《拯救大兵瑞恩》里那个军官说过:我为什么积极作战,我就是想赶紧TMD把这仗给打完喽,我回家去我。等待黎明,是因为身体的劳顿能够驱赶走思家的苦楚,是因为天亮了,一天又开始了,开始就会结束,回家的日子又近了一点。

所以——“夜深千帐灯”。但,归期不是说自己个儿玩命工作就能决定的,他们是去告奉天祖陵,归期——皇帝老儿说了算。于是,在归期不能自主的等待中,那能让世界都张皇失措的准备飘飞的风雪之声,让,乡心碎乱,乡梦难圆。于是乎,不由得想,在我的故园,何曾有过这般聒耳的风雪声啊。得,这词是让我给白话完了。纳兰,您见谅吧就。

序言3:

这首词,有两件事超级好玩。先说第一件。纳兰容若的帐篷其实应该是相当的舒服和温暖,甭管康熙怎么压制他的才能,绝然不会在物质上委屈他。在这样舒服的帐篷里,他的忧思是一点也没减少。想什么呢,这小子。家里的席梦思,妻子仆人的关切侍奉,知己好友的把酒言欢,这些他心心念念的想看淡、想离开红尘中的温暖,实际上早已是他赖以为生的依存了。

就像城市里面,我这样的什么分子什么情调的家伙,时不时的念叨:城市真是喧嚣繁杂,真想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乡村生活啊。但,你要真把我给发配到农村,我要么立时三刻想方设法跋山涉水的奔回城市,要么就跟《甲方乙方》里那大款似的吃光了老乡的鸡后趴山坡上豆大的泪水往下滴。我们,早已习惯了城市的喧嚣繁杂,它消解我们内心的空虚。我们,早已习惯了城市的方便生活,它养懒了我们的身体,弱化了我们的神经。我们,无法逃离物质的掌控了早就,对城市无限眷恋了早早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不过是装模做样的矫情而已,而且是忒假的那种。纳兰,这会儿,有点矫情。我以为。有点的意思是,毕竟,对宁静致远的渴望的确在。纳兰和我们。

序言4:

超级好玩的第二件事是,“故园无此声”。呵。乾隆吧,应该是,曾因为某位同志写了“一轮新月新秋夜,应照长安尔我家”拍着桌子嚷嚷:你丫搞错没有?那是我们的故乡?!是长安吗是,是盛京!拉出去,给我重重的打这个数宗忘典的混蛋!前文说过了,此次行军出关是要去东北那儿疙瘩祭祖。换言之,他们要去的地方才是他们的故乡。东北啊,没听说过那里的冬天不下雪。何况,康熙年间,还没温室效应呢,那雪、那风,得是何等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啊。纳兰,居然说“故园无此声”。?!
第2个回答  2008-09-15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507.htm

第3个回答  2008-09-18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词作先后结集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第4个回答  2008-09-24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