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样板戏的简介

如题所述

“样板戏”一词源于《红旗》杂志第6期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随后,《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第一次开列了“八个革命样板戏”名单,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滨》。后来陆续出现的京剧《平原作战》、《龙江颂》等9部作品,不在“样板戏”之列,而被称为“样板作品”。
从内容上看,“8”个样板戏和“9”个样板作品有区别,但“8”个与“9”个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产生年代接近,作品风格特征相同,加之学术界在研究样板戏时亦有将样板作品相提并论的做法,鉴于此,笔者认为还是以兼收并蓄为佳。
从年代上看,样板戏资料应限于1966年5月前后,至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为止的10年间产生的有关资料。那么1976年10月以后产生的有关文字、图片、曲谱、音像制品等等,不属于“文革”遗物,也就可以不在此列。但从样板戏收藏这一概念来说,就不应只限于这10年间产生的物品。
同时为了学术研究对原始资料收集利用的需要,更应扩大范围、拓宽领域。更何况“文革”后产生的有关物品,也较有收藏研究价值。更值得注意的是,样板戏在成为样板之前,有的作品已有“前身”。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红灯记》的前身是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海港》的前身是淮剧《海港的早晨》等。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收藏的视线和触角延伸到样板戏产生的历史背景上,那么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延安“戏改”(戏剧改革)运动(歌剧《白毛女》即为延安时期首创)和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性现代戏创作,直至样板戏产生、传播的全过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