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标志性的文化代表物有什么???

如题所述

1、唐三彩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

2、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俗称“说书”,河南传统地方曲种之一。

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其演唱艺术形式有十一种词牌,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刘公案》、《双打擂》、《大红袍》、《大八义》、《小八义》等。

河洛大鼓发源于河南偃师,兴于巩义,流行于洛阳、孟津、登封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12。

3、豫剧

 豫剧发源于中原(河南开封)。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与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汉族戏曲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4、大平调

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

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大平调、西路大平调和河东大平调。

5、汝瓷烧制技艺

汝瓷烧制技艺,河南省汝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汝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历史上汝官瓷烧制时间短、传世品少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烧制技术难度大。

在烧制过程中,不仅与当地当时的气候、温度、湿度、风力、水质燃料有很大关系,而且如何把握制釉的黏度和流动性烧制熔融温度和铁还原的科学原理及保温慢冷的析晶过程等,都直接影响着汝瓷青瓷乳珠的形成和青瓷釉的成色,这一烧制技艺使汝瓷享誉千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08
清明上河图, 郑州二七纪念塔,开封府,武侯祠等,追答

我是河南人,我都知道的

追问

谢谢哦

追答

不用谢,我也是回忆一下河南,毕竟好几年没回去了

追问

呀,真是太不好了

实在感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12
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白马寺
登封少林寺
安阳殷墟
开封龙亭
登封中岳庙
登封嵩阳书院
开封大相国寺
开封铁塔
南阳内乡县衙

………………

太多了,数不完
第3个回答  2017-04-26
仰韶文化的彩陶
殷商遗址出土的甲骨
洛阳神都的牡丹
还是河南的豫剧
很多
这里是半个中华史的地方
第4个回答  2017-05-22
河南标志性文化代表:豫剧

起源: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豫东南沙河流域为中心)。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据文化部统计,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台湾等省市区都有专业豫剧团分布。全国(省级一、二团,市级一、二团,县级一、二团等)共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
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编167个院团。
影响:
早期的豫剧演员在一起合作演戏过程中,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被赋予一个雅号,如祥符五朵云、杞县三亭、豫东五杆旗等清末民初组合,而更早期的演员组合已无从查证。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起,中国戏曲界吹起流派风,以表演者姓名当作流派的标记,象徵着个人表演风格成为传统戏曲界的楷模。剧评家、表演家、剧作家、戏迷们都开始以派别来品论表演者的艺术风范,“流派”便成为一种习惯用语,影响所及,豫剧也出现了流派的说法, 经常被谈论的有陈(素真)派、常(香玉)派、崔(兰田)派、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老生(即须生、红脸)唐(玉成)派、唐(喜成)派、刘(忠河)派;小生行当黄(儒秀)派、刘(法印)派、王(素君)派;武生行当流派王(二顺)派;净行李(斯忠)派和丑行牛(得草)派、高(兴旺)派等。流派的出现对豫剧有正面意义, 其表演特色是豫剧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