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生平(简短点)

快一些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

雨果出身于军官家庭。童年时随父到过意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时代他走上了为社会进步而斗争的道路。1831年发表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表现出作家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不幸遭到失败。同年12月,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鲁塞尔。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坚持写作。并于1862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于巴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14
还是有些长一_一! LZ缩略下啊(*^__^*)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出版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以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以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了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写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出小说。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830年,雨果的剧本《欧那尼》在法兰西院大剧院上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浪漫主义在法国文坛上的主导地位。《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雨果赞美了强盗的侠义和高尚,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倾向。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雨果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夏多布里昂。他曾说“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也不是”。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遭到了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路易"波拿巴上台后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他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时期,雨果并不支持革命所使用的暴力。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1885年,雨果逝世。200万巴黎人民上街,参与伟大诗人雨果盛况空前的国葬。人们高呼“雨果万岁!”雨果的遗体,被安葬在先贤祠。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712.htm

第2个回答  2008-09-15
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鼓吹民主自由反对帝制、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废除死刑,以《钟楼怪人》、 《悲惨世界》等巨作闻名于世。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第3个回答  2008-09-14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十九世纪。随着法国历史的进程,他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在他的文学活动中打下了自己的印记,从而使他的整个作品构成了十九世纪法国政治、社会的变化和动态的一个侧影。

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生于贝尚松。他的父亲勃鲁都斯·雨果,平民出身,在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军,在拿破仑时期曾转战南欧,得过将军头衔。雨果幼年跟随父亲到过意大利、西班牙,在西班牙开始受小学教育。雨果的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的父亲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雨果跟随母亲回到了巴黎。在中学时代,雨果就爱好文学并开始写诗。他在当时波旁王朝的桂冠诗人、消极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盛极一时的名声影响之下,立下了这样的志愿:“成为夏多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由于雨果家庭在复辟王朝统治下的政治利害关系,也由于他母亲的影响,雨果初期的创作有保守甚至反动的倾向,如《读书乐》一诗因辱骂拿破仑是“蹂躏世界的暴君”而获得了官方的奖金。1819年,他与维尼等共同创办《文学保守者》周刊,公开站在伪古典主义一边。他初期的诗作都在这刊物上发表,后于1822年收集成第一个诗集。这些诗很多都是反对革命、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由此,雨果相继两次获得路易十八赐给的年俸。1825年,他被授予荣誉勋章并参加了查理第十的加冕典礼。1826年,他把第一个诗集加以补充,成为《短曲与民谣集》出版。在这一时 期,雨果还开始写作戏剧和小说。1822年,他与别人合作写作了模仿英国消极浪漫主义作家司各特的剧本《阿尔罗布沙尔》。1823、1826年,先后发表中篇小说《冰岛的汉》与《布格--雅加尔》,前者是一篇情节恐怖、充满了荒诞想象的低劣之作,后者以1791年法国殖民地圣多明各黑奴暴动为题材,但思想工艺术都不成熟,对贵族人物加以美化、对起义者有所歪曲,流露了青年雨果保守主义信仰的偏见。

查理第十上台后变本加厉的反动使革命逐渐酝酿成熟,在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的背景上,雨果得政治态度开始有了转变。1826年,缺乏明确纲领、成立于1828年的浪漫派第一文社解散,雨果与维尼、缪塞、大仲马、诺缔埃另组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他在《钢柱颂》一诗中缅怀了拿破仑时代对欧洲封建君主国家的武功。同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的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成为这一运动的领袖。从这一年起一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1828年,浪漫主义戏剧《玛丽蓉·德·洛尔墨》由于批判了专制王权,遭到禁演。1829年,他同情和歌颂希腊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集》问世,并出版了批判统治阶级以法律压迫劳动者的小说《死囚末日记》。1850年,他写作了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和新颖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欧那尼》。这个剧本在七月革命前夕初次演出时,浪漫主义与伪古典主义的两派拥护者,在剧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演出最后得到极大的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对古典主义戏剧的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后,雨果以欢迎的态度写作了热烈的颂诗《年轻的法兰西》。1831年他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上演了剧本《玛丽蓉·德·洛尔美》,发表了抒情持集《秋叶集》。1832年以后,他相继发表的作品有剧本《国王取乐》,《吕克莱斯·波基亚》(1832)、《玛丽·都铎》(1833)、《安日洛》(1835)、《吕意·布拉斯》(1838)、诗集《黄昏歌集》(1835)、《心声集》(1837),《光与影集》(1840),小说《克洛德·格》(1834)以及杂文《文学与哲学札记》。七月革命以后这一时期雨果的戏剧与小说作品,充满着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对过时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力量的激愤的控诉是这些作品的基调。

金融家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在就职演说中,他虽然称颂了法国大革命,但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不赞成共和政体。他1842年出版的游记《莱茵河》也再次表现了这种立场。 1845年,路易,菲力普授予他“法兰西世卿”称号。这一时期他在文学上的影响有所下降;i843年,他以德国中世纪历史为题材的剧本《城堡里的伯爵》上演,遭到失败。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开始,经历了十几年的繁荣阶段;至此宣告终结,1845年后,雨果在文学创作方面比较沉寂,在政治舞台上却很活跃。1848年以前,他一直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摇摆,巴黎的无产阶级在二月革命中提出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的口号后,他才坚决站在共和的立场上。这时他被选为制宪会会议的成员,对巴黎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抱同情的态度。1848年底的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久又成为这个野心家的反对派,他是1849年至1851年间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试图反抗,但遭到失败,政变后的12月11日,他被迫流亡国外。

十九年流亡期间,雨果先后居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大西洋中英属杰西岛和盖尔勒赛岛,始终对拿破仑第三的独裁政权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852年他出版了对拿破仑第三作了辛辣嘲骂的政论小册子《小拿破仑》,并写成了揭露政变过程的《一个罪行的始末》(于1877年发表)。1853年,他“充满革命气势”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出版。1859年,他拒绝拿破仑第三的“大赦”。在流亡时期,他的其他文学创作有诗集《默想集》(1856)、《历代传说》(1859)、《街头与森林之歌》(1865),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以及文艺批评专著《莎土比亚论》(1864)。

1870年,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他持反战的态度,但普鲁士军队侵入法国围困巴黎时,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了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的斗志,他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他捐款铸造抗战的大炮,其中的一尊就以“雨果”命名。1871年2月,他被选为国民议会议员。巴黎公社时期,他在布鲁塞尔。他既同情公社又对公社不理解,但公社失败后反革命刽子手大肆进行屠杀时,他挺身而出,保护被迫害的公社社员,宣布开放他在布鲁塞尔的住宅作为他们的避难所,并积极为被判罪的公社社员辩护,争取对他们的赦免。1872年,他刊行了在1870-1871年法国人民艰难时日中写的诗体日记《凶年集》。1877年以后,他完成了四部诗集:《作祖父的艺术》(1877),《历代传说》二、三集《1877、1883》,《自由自在的精神》(1882);两部政论:反对天主教的《教皇》(1878)和批判封建君主权力的《至高的怜悯》(1879),以及一部戏剧《笃尔克玛》(1882)。

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巴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礼,参加的有巴黎公社的战士和穷苦的人民群众。他被安葬在伟人祠。
第4个回答  2008-09-16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于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他才华横溢,创作力经久不衰,文学生涯达半个世纪之久。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