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了哪几个开国元勋?

怎么杀的

第一个牺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接着是韩信,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样是企图谋反。5年后,刘邦夫人吕皇后对被软禁多年的韩信仍不放心,又用计将他处死于长安宫中,并且诛连三族。

刘邦的怀疑猜忌和残酷无情,使得将士和功臣们人心惶惶,唯恐有一天会被他消灭,有的甚至被逼得真的反叛起来。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当另一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

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11
他与吕后一起先杀了韩信,再后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倒还是好心的放过了小部份人.此老儿毒也
第2个回答  2006-05-07
答非所问!!
他杀了韩信!这个最大的功臣之一!!
第3个回答  2006-05-04
支持楼上的朋友。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2
从古至今,开国功臣没有几个有好的下场,除了魏征,张良功成身退以后,其他的,诸如宋朝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还算比较好,像刘邦把韩信赐死的“脚踩楼板(谐音刘邦)”,到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到现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总的来说,都是开国功臣都是活得很悲哀。
这里我只想拿明,清两朝的开国元勋做一下对比,因为这两朝离得最近。
在朱元璋坐稳皇帝之位后,便开始了对功臣宿将的清理,这其中包括很多曾经和他一起出生入死,兄弟相称的老臣,由于他杀的人太多,就挑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徐达。话说徐达是明王朝开国功臣之一,也是朱元璋的十大结义兄弟之一,对于朱元璋他是死心塌地支持他,眼看着他个个兄弟都死在朱元璋的手里,但他还是一样的愚忠于朱元璋,他深信朱元璋不会对他下毒手,甚至他还希望这一生能够风风光光地活一辈子,对于徐达,你说,我怎么去评价这个人。但朱元璋却是一直寻找机会下手,对于徐达这种人,他可是要让他死得瞑目一些。终于机会来了,原来徐达身上长了一颗“痔”,这种痔吃了鹅肉人就会死,所以徐达一辈子都没吃过鹅肉。但不想被精明的朱臭头给看到了,也该算是徐达的命已到此结束。于是,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鉴于徐达兄从没吃过鹅肉,这辈子征战南北,也苦了他了,为了显示我大明王朝的宽爱,特赏鹅肉一只,请徐达兄接旨。”好狡猾的一招,要让人爱死,也要让人家死得还要感激他,真的,我从心底下佩服朱元璋这种最下流最卑鄙的一招。你看徐达接到圣旨后,可谓是老泪纵横,想不到五六十岁的人,还要来接受这种死法,他到死才明白原来朱元璋原来是这么地卑鄙,对于他来说,反正都是死,他临死之前,只有一个请求,让他的子孙永离京城,永不踏入这个是非之地。当然,这样,朱和尚是求之不得,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可怜徐达一生功劳显赫,到最后,还是死在自己兄弟的手中。

对比一下徐达,再让我们来看看清朝之初,满洲开国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是个什么结局:

费英东,瓜尔佳氏,父亲是苏完部首领索尔果,他的部族世代居住于苏完地区。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时候随父一起归降,此后的费英东在统一女真的内部战争中表现活跃,战功赫赫,与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为五大臣。公元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费英东率镶黄旗本部兵马击溃开源总兵马林的军队。清太祖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三月,费英东结束了他戎马征战的一生,在盛京(今沈阳)安祥的辞世,享年五十七岁,努尔哈赤听到此消息大哭,亲自为他守灵三天三夜。清太宗天聪六年,皇太极追封费英东为直义公,配享太庙。清顺治十六年,又追封他世爵位三等公。清康熙九年,圣祖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立碑纪勋。清雍正九年追加封号信勇公。清乾隆四十三年,晋费英东世爵一等公,子孙世袭罔替。
这里仅仅是以费英东做一个典型,而清代的开国元勋除战死之外没有一人是因功高而被皇帝诛杀,就连舒尔哈齐,阿敏,鳌拜等人犯下要独立,篡位,废帝等的滔天大罪,清朝的皇帝也念其旧日功勋而将其软禁,并没有杀死他们。我想这事要是换了在明朝恐怕九族都要遭殃了:)

同样是封建王朝,为何明清在对待开国元勋的问题上却是天壤之别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汉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少数民族不同。
汉族经历和发展的历史远比少数民族要先进,这也没什么可争辩的,就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很多少数民族尚出于原始的氏族公社时期。但也就是这几千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历代统治者都形成了一种“宁信于己,勿信于人”的观点,历代汉族政权皇帝都把自己称为“寡人”,其字面意思就是“我是一个孤独的人”。这也反映出了在他的心中没有任何人可以相信的一种潜意识。这种观点对于刚从蒙古族手中重新完成汉民族复兴的朱元璋来说,当然也是十分受用了:)而少数民族由于其自身文化的局限,在其思想上没有形成这么深刻的“领悟”,所以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待手下的态度就是“只要你不负我,我也绝不负你”的淳朴感情。

皇帝出身的不同。
朱元璋出身农民阶级,他幼年要过饭,当过和尚,可以说苦日子过惯了,所以当他成为皇帝的时候,就好象一个暴发户一样,瞬间拥有了一切,受到他出身的局限,他十分害怕自己的一切再度失去,所以一定要把对他有威胁的功臣宿将全部清理干净才安心,不仅如此,就连他的亲生儿子们也不放心,在临死的时候,对孙子建文帝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燕王棣坐阵燕京,势力强大,不可不除!”可见,对待自己亲生骨肉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大臣们了。所以明代的大臣们人人自危,明代皇帝们为了监视大臣们而设锦衣卫,东,西,内行三厂,时刻监视着大臣们的一举一动。 而纵观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国君主,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农民阶级出身的帝王似乎都要把开国元勋干掉,至于是什么原因嘛…………:)
努尔哈赤出身一个女真部落贵族家庭,论出身确实要比朱元璋好,但是在其青年时候父祖也已经遇害,所以他的好日子也没过几天,但是他在用人的问题上却要要超过朱元璋,他把八旗分给自己的儿孙们统帅,却不担心自己的儿孙们起来反叛他,这也就是所谓的“用人不疑”吧。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见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