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岭乡的乡镇概况

如题所述

鸦岭乡位于伊川县西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公里,东毗城关镇,南临高山乡、平等乡,西面、北面与宜阳县樊村乡、锦屏镇相连,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截止到2007年底全乡辖41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394个村民组,6.3万人,6639公顷耕地。截止到2007年底该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7487万元,财政收入5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7元。
相传很早以前,伊河沿岸是一片汪洋,惟此地为一土岭,常有乌鸦栖落,后人搬迁于此,故名鸦蛉。1936年置鸦岭区,1941年改光武乡,1947年宜南县成立,光武乡由伊川县划归宜南县为第一区。1949年撤销宜南县,复归伊川县,仍为第一区。1958年成立鸦岭人民公社。1975年从中划出康坪等4个大队归常川公社。1983年底改为鸦岭乡。1987年,全乡有24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233个村民小组,4761户,31417人。
该乡沟壑纵横,林木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十年九旱。北部西起楼子头东至代窑的土岭为“鹤山”;南部以鸦岭为中心,东西绵延10公里的土岭古称“彦山”。甘水河纵贯南北,经殷沟、曹坡、王庄、曹窑等村入宜阳县境。建国后,修建小型水库13座,电灌站40多座,初步改变了水利面貌。但因自然条件局限,至1987年,全乡有效灌溉面积仅3732亩,是县内水利条件较差的乡。
该乡农作物以红薯、谷子、豆类等杂粮为主,麦田面积偏小,当地群众中流传有“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谚语。由于受自然条件、科学技术诸因素影响,该乡粮食生产发展缓慢。80年代,引进红薯新品种“徐州18”等,增产效果明显。1987年,全乡有耕地面积54789亩,粮食亩产214斤,总产1505.6万斤。
1958年,乡内集资建康坪煤矿。1959年建起鸦岭机械厂。1978年,黑羊村红光油毡厂成为全乡第一家村办企业。之后,陆续建起机砖厂、地毯厂。该乡在发展工业企业时,还利用建筑队多、工匠广的优势,发展建筑业。1985年前后,乡政府集资52万元,选拔5个技术及设备力量雄厚的四级施工队,成立伊川县福利建筑公司。1987年,全乡组织起四级建筑队14个,从业800人。
该乡农民自古就有育苗栽树的习惯。但由于土地瘠薄,水源缺乏,成活率较低。1980年后,全乡普及农桐间作,并利用丘陵地种植葡萄、红果等。1987年,林木覆盖率为2.48%,居全县末位。
1946年,全乡仅有完小1所,初小32所,在校学生2782人。1987年,全乡共有中小学24所,在校学生5542人。
该乡条编业盛行。柿树洼村簸箕柳编织兴起于清末。80年代,每年从事编织的达300多人。产品除传统的簸箕、针线筐、斗篮外,还发展了长篮、圆篮、安全帽等,美观耐用,畅销伊川及周围各县。王庄、楼子头两村的石产品早在清时就开始出现,历史上石槽、石磙等较有名。70年代起,又发展了砖型磨石、坯型磨石、圆形磨石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