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30岁还没有专业强项,我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的圣人说。

知名论坛曾有过这样的讨论:30岁,如果你还没当上管理层,或者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那你一辈子基本也就这样了,这句话一出,不仅悍然而感,设身处地的想想,不无道理:

一个人到了30岁,他也工作了七八年了,如果还没能当上管理层,或者在专业领域作出突破,那只能说明,这个人花了七八年,都没能展现出你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个人的能力已经到了上限。

这样的论断,对或者不对,暂且搁浅一边,我们来分析分析这毒鸡汤的问题所在:

人性有个特点就是对事物的原罪,有两个特别明显容易犯的错误:

当自己做的不好时,会认为是外界的因素左右了失败;

当别人做的不好使,会认识是能力的因素左右了问题

归纳起来人性就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动物

当我们到了30岁,还在从事基层的执行工作,你自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吗?

多半不会。

我们会认为,是外界的原因,比如家庭因素,环境因素,运气不好,际遇不济,诸如此类,使得自己一直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职位。

你看人性就是宽以律己又严以待人就是这个道理。

客观的说:一个人到了30岁,没有当上管理层,或者成为技术专家,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能力不行。很可能只是因为试错时间太长,还来不及在一个位子上坐稳而已。

毕竟,从毕业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找对发展路径,一路顺风顺水……这样的人有,但绝对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在摸索之中,不断进行尝试,不断碰壁,再转身,换别的方向……

有些幸运的人,在不断摸索和试错之中,所积累到的经验,可以复用,从而缩短晋升路径。这是很理想的情况了。

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转行,也许就意味着之前的经历完全白费,不得不从基层做起。

这就是时间,而时间是匆匆的,又难有回头。时间是打败一切的东西。不知不觉你就30岁啦。说回这句话本身,它有没有道理呢?也有。

30岁在事业上仍未突破,主观上,未必是能力限制;但客观上,确实会有诸多问题:

第一,用人单位会有疑虑:互联网,金融,咨询,创意,这些看起来光鲜的行业,无不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原因无他:年轻人便宜,好用,有冲劲,还愿意学习。

第二,你的成长性会逐渐降低:30岁前,利用一切时间学知识,学技能。

30岁后,你得用钱去换技能。因为学习的成本太高了。

不可否认,30岁往后,你的精力、体力,都会慢慢下降;同时,你的时间成本会飙升——30多岁的你,已经很难花几个月、几年去学一样东西了,这对你来说太过奢侈。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30岁,你首先应该避免这类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个问题?答案就是:尽早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

上个世纪,美国政府在筛选外交官时设计设计一套机制,著名研究员麦克利兰研究了这套测试机制,发现测试主要着重在“知识”和“技能”,他的团队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发现最优秀的外交官,并非那些知识丰富、技能杰出的人,而是具备极高的人际敏感性、能够快速融入当地文化的人。而这一点,在测试机制里面是完全被忽视的。

基于此,他提出了一个理论:我们总是习惯用知识、技能去评判一个人的职业能力,但其实,这些只是最表面的因素,真正影响一个人职业表现的,是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他把这个理论称为冰山模型。

他认为:冰山上的东西,只占一个人表现的25%左右,是我们可以去学习、去改变的,但它们真正占到工作表现的比重并不大。

而冰山下的部分,则是我们内化的认知模式和观念,是难以改变的,也是我们作为不同个体的本质——这些,才是影响我们事业和工作更重要的因素。

这些因素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从图形中,我们看到“动机”这一内在因素,放在了最核心、最关键的位置。

可以说,动机,是决定一个人素质和取向最重要的因素。

了解自己的“动机”,进而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认知、角色定位,确定自己更适合在哪个方面发展——这就是我们的“优势领域”。

通过明确“优势领域”,然后,对比理想职位与自己现状的差距,再有针对性地去补充知识、提高技能。这就是你在30岁之前,最需要做到的事情。这也是让自己扬长避短,快速成长的秘诀。

如果到了30岁还没有专业强项...我该怎么办?

很多人都是到30岁左右,才开始想一件事:“在工作上,我究竟能做什么?接着往下走,应该做什么?”可是想了再想,对这个问题并不太确定,好像……自己是有些能力也有些强项,但真要严格说起来,这些能力与强项都不太算是传统定义中的一技之长。想到这儿,有些人开始慌了……“那,怎么办?怎么办?”

需要注意的是,工作技能概分为两种: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处理事务的技能,传统认定的一技之长是前者,但很多老板满意一个员工的表现竟是因为后者。你不用担心,学以致用的人是稀少的,这社会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学非所用,甚至不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他们厉害的是会处理事务、会解决问题、会达成目标。

如果你属于这种人,那么恭喜你!你有机会当上总经理!

一人多功能,递补位置多

很多年轻人都会为缺少一技之长而困扰,感到自己一无用处,在职场没有定位,也抓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前途方向,好像在一艘船开在茫茫大海中,而海面又起浓雾,心里很慌乱、很害怕、很无助,只能让自己这艘船随着海浪跃起沈下……

从今天开始,你不必再困扰,对自己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解读与定位:既然缺少一技之长,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也表示少了一技之长的束缚,求职可以海阔天空,任何事都可以去尝试,任何工作都可以去做。

这种人在公司,现在有一个时髦的新名词:工具人,他们扮演着重要的功能与角色。经营一家公司,技术工作或许可以外包,但工具人无法委外,每家公司都缺少不了工具人。

工具人,这个名词源起于棒球,意指除了投手、捕手之外,内野及外野都能守备的选手。除守备能力外,工具人通常还具备脚程快的特质,可以在比赛后段,当脚程较慢的中心打者安打上垒后,替中心打者代跑,尽可能跑回保险分,下局起再代替原中心打者守备。

通常球季开打会有正选25人的限制,一般球队会选择一半(12或13名)的名额为投手,剩下的就是野手。而野手正选内野4名、外野3名、捕手1名,剩下的4至5名是板凳野手,因此无法提供一个守备位置有一名替补球员的窘状,如果板凳野手的功能性比较强,能守好几个垒、内外野兼修,甚至能守捕手的位置,那么他被选中的机会就会比较多。

不会输在起跑点

工具人英文是utility player,工具人只是一种翻译法,utility这个字强调的是多功能。只要是在公司中可以扮演多功能角色,随时递补别人的缺位,迅速恢复职位功能的人,便称为工具人。这种人有一个特色是,不具备一技之长,看不出某一项特别突出厉害,但是反应灵敏、举一反三、聪慧能干,也愿意尝试不同职务内容,能很快切入不同角色,帮主管解决缺人之痛,属于救火型人才。

各个部门都会有行政庶务型的工作,工具人比别人拥有一项优势,就是可以为各个部门所用,周游各个部门,受到各种历练,而将他的能力磨得更透更利,不断再上一层楼,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得公司”,最后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力。

当然,工具人由于不具备一技之长,无法清楚做功能上的定位,一开始找工作或换工作会比较困难。即使找到工作了,位阶与薪水都低。但随着时间的过去,因为历练完整、视野宽广、思考周全,常常成为老板的得力助手,有的升上重要管理位阶,有的跟在老板身边做特别助理,掌握权力,薪水可期。

勇于接受调动与改变

不过,工具人有另一个困扰。由于在职务上调动频繁,会让工具人胡思乱想,以为自己不被重用,才会不断被调来调去,或是很羡慕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专才,可以固定在一个职位上往深度发展,所以工具人最常出现的辞职理由便是:“老是调来调去,我不知道自己在公司的定位,心里有很深的焦虑感与不安全感”。因此,工具人最需要适应的一件事,便是调动;最需要锻链的性格,便是勇于改变。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工具人就会工作不开心,常常有求去的念头,或是拒绝被调动,而窝在一个舒适角落,最后成为不起眼的角色,而且不具备任何一项专才。如果离职了,在就业市场也了无竞争力。

但工具人这个角色,也不能做一辈子。在调动职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一个自己最热血的工作内容,表现突出,让人觉得这个工作非你来做不可,那么这就是你的定位,这就是你的舞台!从此,不需要再颠沛流离、转战部门,也培养出自己的一技之长,对职场的自信心便会油然产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7
30岁是一个人在职场很重要的一个“觉醒关键时刻”!很多人都是到30岁左右,才开始想一件事:“在工作上,我究竟能做什么?接着往下走,应该做什么?”可是想了再想,对这个问题并不太确定,好像……自己是有些能力也有些强项,但真要严格说起来,这些能力与强项都不太算是传统定义中的一技之长。想到这儿,有些人开始慌了……“那,怎么办?怎么办?”
其实这是多虑了!工作技能概分为两种: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处理事务的技能,传统认定的一技之长是前者,但很多老板满意一个员工的表现竟是因为后者。你不用担心,学以致用的人是稀少的,这社会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学非所用,甚至不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他们厉害的是会处理事务、会解决问题、会达成目标。
如果你属于这种人,那么恭喜你!你有机会当上总经理!
一人多功能,递补位置多
很多年轻人都会为缺少一技之长而困扰,感到自己一无用处,在职场没有定位,也抓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前途方向,好像在一艘船开在茫茫大海中,而海面又起浓雾,心里很慌乱、很害怕、很无助,只能让自己这艘船随着海浪跃起沈下……
从今天开始,你不必再困扰,对自己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解读与定位:既然缺少一技之长,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也表示少了一技之长的束缚,求职可以海阔天空,任何事都可以去尝试,任何工作都可以去做。
这种人在公司,现在有一个时髦的新名词:工具人,他们扮演着重要的功能与角色。经营一家公司,技术工作或许可以外包,但工具人无法委外,每家公司都缺少不了工具人。
工具人,这个名词源起于棒球,意指除了投手、捕手之外,内野及外野都能守备的选手。除守备能力外,工具人通常还具备脚程快的特质,可以在比赛后段,当脚程较慢的中心打者安打上垒后,替中心打者代跑,尽可能跑回保险分,下局起再代替原中心打者守备。
通常球季开打会有正选25人的限制,一般球队会选择一半(12或13名)的名额为投手,剩下的就是野手。而野手正选内野4名、外野3名、捕手1名,剩下的4至5名是板凳野手,因此无法提供一个守备位置有一名替补球员的窘状,如果板凳野手的功能性比较强,能守好几个垒、内外野兼修,甚至能守捕手的位置,那么他被选中的机会就会比较多。
第2个回答  2018-06-20

古人说,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应该能够独立承担责任,并且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当然,古人的三十与当代人的三十不能相提并论。在当代,大学生正常上学毕业就二十三、四岁,同时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了75岁,远远高出古人的寿命。尽管如此,如果到了30岁还没有专业强项,我们还是会很焦虑。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自己的心态。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压力比任何一代人都要大的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短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抓住机遇,率先富了起来,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距变得非常巨大。

     自己没有专业强项,只会安安稳稳上班;而一起的同学则靠着提前买房子,资产甩出你几条大街。眼看着接近30岁,还没有什么成就,就特别焦虑。

      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调整好心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30岁还只是跑了一小段,这世上多的是大器晚成的例子。只要踏踏实实,认真工作,总会找到自己的专业强项。

      第二,发掘自己的强项。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多接触新鲜事物,多接受新鲜资讯,掌握时代前沿的第一线资料。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排斥新鲜事物,多做尝试,总是能够发掘自己更喜欢的工作,进而发掘自己的强项。

————————————————————————————————

默默a234:时而呆萌如兔,时而一丝不苟,经常干些囧事,做事喜欢极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