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和王爷地位差不多的?

如题所述

正一品:摄政王 

从一品:圣王爷 

侧一品:尊王爷 

正二品:晋王爷 

从二品:御王爷 

侧二品:王爷 

正三品:固伦尊亲王 

从三品:和硕尊亲王 

侧三品:恭贤尊亲王 

正四品:固伦亲王 

从四品:和硕亲王 

侧四品:恭贤亲王 

正五品:晋锨亲王 

从五品:铭钦亲王 

侧五品:贤怡亲王 

正六品:恭亲王 

从六品:仁亲王 

侧六品:宣亲王 

正七品:穆亲王 

从七品:庄亲王 

侧七品:景亲王 

正八品:孝亲王 

从八品:睿亲王 

侧六品:贤亲王 

正六品:怡亲王 

从六品:亲王

其他人没有和王爷地位平等的。

爵封号可以大略分为以国名为号(即所说的一字王)和以郡县名为号(即所说的二字王).一字王为国王及亲王,国名基本上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一般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接下来是“周、鲁、赵、魏、梁、燕、代、韩、宋、吴、越”等一档次,后世王朝的国号也大多来源于这些封号。

但一般能获得四大尊贵封号的王非常少,而之后出现的朝代国号则低于上面的春秋各国,例如,李恪的蜀王就弱于吴王的封号,但之前的汉王其实是郡王,是汉中郡王缩写,那和亲王就没法比了。

到了中国封建后期,亲王的单字封号也越来越少,基本都采用二字王。

亲王封号的差别在古代是有着明文规定呢,还是说是一种历朝历代默认的呢?还有像汉朝和晋朝也有很多的双字封号,是不是都是郡王级别的?另外,历史上有亲王的封号是周王的吗?

汉朝开始有了王的封号制度,详情请见《汉书。诸侯王表》,但是汉朝至南北朝的封王和字数无关,因为当时中央集权不强,封的王是真的跑那地儿去做王,因此主要是看该王的封地数量、食邑多少、权力大小才是决定该王地位的关键。

所以你说的汉晋两朝需要排除出我所说的单字双字王。 但到了隋唐,就出现了单字和双字王的区别,唐初各位亲王因为太宗取消封国制,还会到各州任刺史,但到后来, 皆为遥领, 并不出阁,都居于京师十王宅,百孙院,使得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唐宗室无力反击,子孙多次遭杀戮。 

这不算明文规定,算是默认,就像六部尚书,从来没说过谁大,都是平等的,但是其间的差别还是有的;再例如中国各部各省长,应该是平等的,但是通过调动还是可以看出亲疏端倪。 周王的封号非常多啊,请看我上面的第二档第一个就是周王,周王封的很多 但清朝的封王是个例外要注意,因为清朝封王不取国名,而取好字:恭亲王,睿亲王等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30
亲王、郡王。
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
有没有权力要看是什么情况,在身份上,王仅次于皇帝,在权力上,就看皇帝让他管什么事情了,王爷掌管兵权的话,皇帝还要看他脸色呢。
与皇帝的近亲直系血统的的人就有可能是王爷,不一定是皇上的兄弟,叔叔也可以,当然并不是所有近亲直系血统都是王爷,也的看功绩和才能,王爷一般有封地,所以可以说管的和现在的省长差不多,权力要比省长大..除了清朝王爷都是在京,其他各朝王爷都是驻外的,所以清朝的王爷,封地没有其他朝代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