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文化养老,医疗等服务

如题所述

一、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服务。一是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全面统筹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进一步规范引导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公办教师逐步退出民办学校,实行民办初中学校招生“四统一”和“电脑派位+面谈”的方式,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及学生、教师平等法律地位,民办初中学校的“五独立”政策得到落实。进一步理顺民办教育机构管理体系,接收6所民办学校的管理权限,下放43所民办培训机构到所属县区。二是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强力推进。落实《银川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政府购买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政策,市教育督导室制定《银川市幼儿园办园水平分类督导评估细则(试行)》,对全市申报的258所幼儿园进行了评估验收,评估认定了213所,其中有136所被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兑现奖补资金3000多万元。
二、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一是产值连年提高,实力不断壮大。2010年,银川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63亿元,2016年末增长到100亿元以上,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变化”的发展目标。二是项目建设得到落实,骨干企业实力增强。通过各种节庆展开的一大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获得明显经济效益,有力带动演艺、娱乐、旅游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文化产业内涵进一步丰富。回族文化、黄河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打造出诸如回乡风情园、黄河古渡、西夏风情园、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庄酒堡等新的文化产业园区、景点。填补了银川市休闲游、体验游、生态游的空白。四是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以IBI育成中心、801文化创意园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五是非遗传承形式多样。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活动。非遗进社区、进企业、进课堂已经成为常态;剪纸、泥哇呜、花儿、民族体育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六是重视非遗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传承基地申报工作,将非遗传承人与传承基地组合建设,有效发挥了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带动更多人群关注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快。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不断加大对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86个,日间照料中心2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92个,农村养老幸福大院71个。全市养老机构由7家增加到22家(含自治区2家),养老机构床位由1040张增加到5463张,基本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全区率先实施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优待政策,建立了老年人自发性户外活动组织扶持机制。
四、社会资本办医发展壮大。一是积极推进中俄韩医疗卫生合作项目和滨河新区国际医疗城项目,成立全区首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银川卡瓦心脏中心,成功举办了中国?银川第一届医学文化节、卡瓦心脏论坛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银川市医疗技术与国际接轨搭建了平台。十二五末,全市民营医院数量占比已达到56.6%,远高于全区(52.94%)和全国(52.7%)平均水平。二是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医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完善引导及保障机制,吸引民营社会资本进入高端高质医疗卫生领域,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办医体系,构建公立医院以基本诊疗服务为本、民营医院注重专科诊疗及个性化高端服务的相互补充、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快推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老年护理、医养结合、口腔保健、康复、临终关怀等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探索利用PPP(公私合营)等模式,吸引富有行业经验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引进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探索公立医院改制试点。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扶持。进一步促进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之间的资源流动与共享,优化社会办医的发展环境。四是加强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合作。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采取双向转诊、专家会诊、进修培训、技术人员交流等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务合作。探索现有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合作或连锁经营,走专科化、集团化发展之路。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政府指定任务。鼓励公立医院在医师多点执业、病人转诊、科研教学等方面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发改委在补短板、强内需方面积极谋划社会力量提供教育、文化、养老、医疗等服务,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的正常措施,社会事业投资构成不断丰富,教育、文化、养老、医疗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一、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服务。一是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全面统筹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进一步规范引导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公办教师逐步退出民办学校,实行民办初中学校招生“四统一”和“电脑派位+面谈”的方式,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及学生、教师平等法律地位,民办初中学校的“五独立”政策得到落实。进一步理顺民办教育机构管理体系,接收6所民办学校的管理权限,下放43所民办培训机构到所属县区。二是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强力推进。落实《银川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政府购买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政策,市教育督导室制定《银川市幼儿园办园水平分类督导评估细则(试行)》,对全市申报的258所幼儿园进行了评估验收,评估认定了213所,其中有136所被认定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兑现奖补资金3000多万元。
二、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一是产值连年提高,实力不断壮大。2010年,银川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63亿元,2016年末增长到100亿元以上,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变化”的发展目标。二是项目建设得到落实,骨干企业实力增强。通过各种节庆展开的一大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获得明显经济效益,有力带动演艺、娱乐、旅游产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文化产业内涵进一步丰富。回族文化、黄河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打造出诸如回乡风情园、黄河古渡、西夏风情园、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庄酒堡等新的文化产业园区、景点。填补了银川市休闲游、体验游、生态游的空白。四是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以IBI育成中心、801文化创意园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创意企业。五是非遗传承形式多样。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传承活动。非遗进社区、进企业、进课堂已经成为常态;剪纸、泥哇呜、花儿、民族体育等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六是重视非遗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传承基地申报工作,将非遗传承人与传承基地组合建设,有效发挥了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带动更多人群关注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加快。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不断加大对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86个,日间照料中心2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92个,农村养老幸福大院71个。全市养老机构由7家增加到22家(含自治区2家),养老机构床位由1040张增加到5463张,基本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全区率先实施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优待政策,建立了老年人自发性户外活动组织扶持机制。
四、社会资本办医发展壮大。一是积极推进中俄韩医疗卫生合作项目和滨河新区国际医疗城项目,成立全区首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银川卡瓦心脏中心,成功举办了中国?银川第一届医学文化节、卡瓦心脏论坛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银川市医疗技术与国际接轨搭建了平台。十二五末,全市民营医院数量占比已达到56.6%,远高于全区(52.94%)和全国(52.7%)平均水平。二是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医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完善引导及保障机制,吸引民营社会资本进入高端高质医疗卫生领域,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办医体系,构建公立医院以基本诊疗服务为本、民营医院注重专科诊疗及个性化高端服务的相互补充、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快推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老年护理、医养结合、口腔保健、康复、临终关怀等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探索利用PPP(公私合营)等模式,吸引富有行业经验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引进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探索公立医院改制试点。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扶持。进一步促进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之间的资源流动与共享,优化社会办医的发展环境。四是加强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合作。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采取双向转诊、专家会诊、进修培训、技术人员交流等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务合作。探索现有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合作或连锁经营,走专科化、集团化发展之路。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政府指定任务。鼓励公立医院在医师多点执业、病人转诊、科研教学等方面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9
各个公司的政策不同,所以规定是不一样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