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独钓清溪上 行客凌风过小桥

高人独钓清溪上 行客凌风过小桥
山色空蒙云百变 披图似听雨潇潇
有谁知道这首诗的出处啊? 谢谢了哈

《清溪.过清溪水作》王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1
严子陵钓台
位于桐庐市西15公里富春江之北岸的宫春山上。相传是东汉高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之地,故亦称严陵山。史载,严子陵,浙江会稽余姚人。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刘即帝位,征召其为谏议大臣,拒之,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汉光武帝刘秀和严光(子陵)是幼年时的同学好友,相传后来刘秀称帝后,曾三次遣使 寻访严子陵入京,而严子陵不愿意出来作官躲了起来。后来在浙江桐庐县富春江上,发现有个人反穿了皮袄钓鱼,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怪人,桐庐县令把这件事报到京里去。
刘秀一看报告,知道这人一定是老同学严光,这一次才把他接进京城,但严光还是不愿作官。刘秀说,你不要以为我当了皇帝,如今见面还是不忘同学之交,今夜还是像当年同学时一样,睡在一起,好好聊聊天。
严子陵还是那样坏睡相,腿竟压在皇帝的肚子上,所以传说次日太史上奏曰:"客星犯帝座,甚急"。刘秀则笑道: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世在严光钓鱼的地 方,建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因为历代以来的读书人,都很推崇严子陵,认为他是真正的隐士。有一个读书人去考功名,经过严子陵的祠堂,题了首诗在那里:"君 为名利隐,吾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

自汉以来,严甘愿贫苦、淡泊名利的品质一直为后世所景仰,全国各地现保留有称其钓台处多达10余处,以此最为著名。
钓台为高约70米半山上的磐石,在登山石径岔道上有"双清亭",民国年间所建,亭联为:"登钓台南望,神怡心旷;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垂钓处,有巨石如笋,传为严子陵以此支撑垂竿,石亭为乾隆年建,十分古朴。
侧有平台如矾,在此远眺,青山拥春江,俨如画卷。钓台西侧沿江即严子陵祠堂,相传为宋朝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县做官时,仰慕东汉严子陵的人品,在富春江畔钓台附近所建,他自己还写下《严子陵祠堂记》,祠内东壁即为范仲淹所撰《严子陵祠堂记》的石碑,文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名句流传至 今。东西"富春江诗文碑林"长廊,荟萃历朝诗文;后人还建有李白、白居易、陆游、范仲淹等古代文豪石像20余座错落存于山麓密林之间。
青 溪
有一条江,江上往来人,都是些诗人。江水流过时,许多诗歌顺流而下,不知流了几朝几代,好像总也流不完。
这条江还有一个很好听很优雅的名字,叫做青溪。也许就是这个名字,才吸引了当年众多诗人成群结队逐水而来。王维是太原人,他曾到江南,听说青溪的名字,就赶过来了。王维性爱闲适,崇尚自然,看到青溪如此恬静,忍不住坐到一块大石头上,准备留下来钓鱼,恣情山水。这有他为青溪写的诗作证,诗道:"言入黄花 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因为青 溪的缘故,王维下了这么大的决心。随后赶到青溪的李白,却由于浪迹多年,有浓重的游子心绪。
他也看到了青溪的好处,但显得比王维现实、悲观了许多:"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诗人慨叹青溪的水太清澈了,把他自己的人生处境照得太明白。
其实说起来,倒也不单单因为青溪的吸引力。诗人们过往青溪的原因,主要为了寻找一位隐居的高人,就是严子陵。从东汉开始,严子陵的故事已经传誉数百年。他是诗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他于离青溪不远的富春江畔的一处山岩临水独钓,而青溪的水,就是奔着他的钓台流去的。他端坐在高高的钓台,轻轻挥手,便有千古诗 人驾舟而来。而青溪恰恰是诗人们到达高人严子陵身边的一条隐秘而畅通的道路。诗人们每向他的钓台前进一里路,愈会引起强烈的认同之感。
这样,在诗人们的视野中,所看到的青溪的种种情景:春天里灿烂地开在山涧边的桃花,自由飞翔于江上的翠鸟,在丛林守望的白猿,溪水里游动在菱荇之间的鱼 儿;秋风中那满目如霜似雪的芦苇,残阳下疏落的村庄,被黄叶掩盖的山间小径,茅檐外悬挂的几颗星星,由窗外传来的风声、水声和松涛声;还有夏日里新雨过后迷蒙的云雾,不知从哪儿飘落的水泉;以及隆冬寒江飞雪之下,一叶扁舟和扁舟上披蓑戴笠的渔人,都与他们通往归隐之路的热情和渴望联系在一起了。
也就是说,青溪以及青溪的一切,已成为这些诗人们走向人生理想境界最合适的过程和细节,也是启发他们思想和感悟的最合适的过程和细节。百里青溪,足以让诗人们为积累千年的梦想,抒怀感喟,一唱三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