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五个成语都和音乐有关解释他们的意思高山流水余音绕梁曲高和寡阳春白雪下巴里人

急用,答的好的话另外悬赏

1、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 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2、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3、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4、阳春白雪:春秋时楚国歌曲名。因为高深难懂,能和唱的人很少。后多用来比喻高雅的或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5、下巴里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21
高山流水
解释 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余音绕梁
解释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曲高和寡
〖释义〗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阳春白雪
〖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里巴人
【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第2个回答  2008-07-21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曲高和寡: 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用来比喻知音难得。又被用来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难于为人接受。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下巴里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7-21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余音绕梁

拼音: yú yīn rào liáng

释义: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出 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结构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余音袅袅

近义词辨:都形容声音绵长不绝。余音绕梁强调声音没有离开,形容声音给人难忘的印象;余音袅袅则强调声音细弱绵长,形容声音绵延不绝,非常柔美。

反义词:不堪入耳

英 文: leave a lasting and pleasant impression

典故: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曲高和寡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 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 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是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 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 我的所作所为呢?” 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出处《宋玉·答楚王问》
【成语】阳春白雪
【拼音】yánɡ chūn bái xuě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结构】“阳春”和“白雪”构成并列结构。
【用法】常作主语、宾语,也作定语。
【示例】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浩气冲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下里巴人 ( xià lǐ bā rén )

解 释 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出 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近义词 通俗易懂

反义词 阳春白雪

灯 谜 望乡

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应该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中国流传的“下里巴人”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这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为图腾,以部落首领廪君(传说是白虎的化身)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传在民间。民间文艺之所以千古流传而不绝于世,在于它通过人民大众世代口头传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书”之劫,又可避“文字狱”之难。战国时期流传于巴、楚民间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传承下来的原始乐歌,巴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可上溯至夏禹时代。

宋玉将当时(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楚地传唱的歌曲分作三类:一类之《下里巴人》相当于现代的通俗歌曲;二类之《阳阿》、《薤露》比较通俗;三类之《阳春》、《白雪》为高雅歌曲。

后来泛指通俗文艺,如:
谭、娄纯正儒者,那得动意于下里巴人。——清·李绿园《歧路灯》
第4个回答  2012-03-19
jkukihkg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