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 两个字具体怎么解释?为什么以前称外围少数民族为蛮夷?

还有,以前中原人都是怎么称呼其他民族的?我知道的有叫日本倭寇,叫北方人胡人,似乎都很体现自大,还有其他的叫法吗?我想要详细得解释,最好每个字都分析一下。谢谢啊

  中国现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经》表明,两千多年前,一点四方的结构便已产生。这本书中,“天下”以中原为中心,被分作五个部分。

  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仔细地描绘出了一个以中原“天子之国”为中心,再向东南西北分别以500里、300里、200里依次延伸划出的若干个等距离层次。

  从这种观念出发,历代政权皆以中原汉文化为本位,把周围四方称为“蛮夷”。

  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

  国家从夏朝开始,功劳系在禹一个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分华夏蛮夷

  蛮夷

  mányí

  [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来蛮夷间。——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为降虏于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北蛮夷之鄙人。——《战国策·燕策》

  《礼记.王制》:“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
  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
  用,备器,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从名称(夷狄戎蛮中国),方位(五方)
  ,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指出中国夷狄戎蛮的特征和区别。文中的“雕题”是指刻其肌
  肤以丹青涅之,和“文身”差不多,“交趾”就是足相向,是南方人不穿鞋子跣足的反映
  。
  《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不以中国从夷狄,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左传》齐管仲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这些其实都是要明确诸夏诸国乃一体,诸夏国家之间应该不分彼此,应该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相亲相爱。西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正是夷狄戎蛮势力壮大,影响到诸夏发展生存的时期,华夏族面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的非华夏族的入侵。周王室的东迁,就是在狄戎灭亡西周的形势下的不得以之举。这个时期,北方的山戎活跃于我国的北部地区,并且深入于今天的山西,河北中部以及黄河以南,和中原诸夏频繁战争。周桓王六年(公元前714年)北狄伐郑,十四年(公元前706年),北狄伐齐,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山戎病燕,十五年(公元前662年),狄伐邢,十七年(公元前661年),狄伐卫,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狄灭温。南方自称“蛮夷”的楚国也北上中原与诸夏争夺霸权,相距灭掉淮河流域和南方许多诸夏国家,春秋时期诸夏在这种受到四方民族,特别是来自北方和南方的异民族的压力下,许多诸夏之国和诸夏之民和诸夏之地亡于夷狄戎蛮,诸夏民族意识,民族认同在和夷狄的交战中得到强化,“华夷之辩”就是在这种民族危机的形势下不断丰富深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20
蛮即南蛮,夷即东夷,也代指所有非中原地区的民族!被中原地区各民族所鄙视的民族!相应的,也有戎狄之称,意思相同!

古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称,这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四方诸民族发展的速度较中原慢,当时南方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诸葛亮《出师表》中就有“七月渡泸,深入不毛”,可见一直到三国两晋时期仍然是一蛮荒之地。

中国现存最早地理著作《山经》表明,两千多年前,一点四方的结构便已产生。这本书中,“天下”以中原为中心,被分作五个部分。

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仔细地描绘出了一个以中原“天子之国”为中心,再向东南西北分别以500里、300里、200里依次延伸划出的若干个等距离层次。

从这种观念出发,历代政权皆以中原汉文化为本位,把周围四方称为“蛮夷”。

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

国家从夏朝开始,功劳系在禹一个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分华夏蛮夷

蛮夷

mányí

[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 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来蛮夷间。——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为降虏于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北蛮夷之鄙人。——《战国策·燕策》
第2个回答  2008-07-20
南蛮、北胡、东夷、西狄这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原的国家对周围的少数民族的称呼,后来简称为蛮夷,范围也扩大了,代指所有汉族以外的民族。有侮辱性
第3个回答  2008-07-21
称呼而已 不存在鄙视问题
可以看中国民族史 厚厚的一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