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心得

1000字

  「三国演义」真的是一部「陈叙百年、赅括万世」的经世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拥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古典文化,更是一部具有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多方面文学价值的书。以英雄豪杰为话题,近而使中华民族传统的英雄观念得以发扬光大。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一旦埋头读下去,便爱不释手。
  从古至今,三国演义总是一直不断地被后人拿出来探讨,评论。当我读完它时,心中不禁也有了许多感慨。刘备因其仁德宽厚而得到了许多机智过人的将才,其实他是很有机会可以夺下江山,复兴汉室的。只可惜老天不帮他,被曹操大败。而袁绍原本是逐鹿中原的群雄当中声望最高,势力最大,本来可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他只是徒有虚名,在与曹操相遇时,一败於关渡,再败於危亭,最后自己气的吐血而死。「英雄不怕死,怕死不英雄」自古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不少不怕死的英雄,也出现了许多平时英雄,但到了关键时刻却贪生怕死。临危不惧、正气澟然者流芳千古;摇尾乞怜、苟且偷生者遗臭万年。生死之间,展现了不同价值的人生观念。然而,武勇、智术终究只是构成英雄的前提条件,在中国人的审美观里,是不是英雄,还是取决於伦理道德的观念。反观那些虽有超群武艺、奇谋胜算却见利忘义、有才无德的人都称不上是英雄。正因如此我们不断的缅怀三国的英雄人物,也因此我觉得他们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精神感染力。三国演义也将因此源远流传下去,一代接一代的震撼著中国人的心灵。三国可以说是一个乱世时代,平时虽然历史听了老师许多有关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我仍然一?I头绪也没有。正藉由这次的心得报告让我体会到,三国不仅是单纯的战争,他还包含著前人的智慧。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它是描述三国的演化,至最后西晋的统一。是将自唐朝以来所有关於三国故事的史料、文献、传闻和平话脚本、戏剧脚本...等等,家以整哩,去芜存菁而写成的。其中虽然免不了作者的渲染与穿插,但由於它系统分明,布局完整,故事描写生动,人物性格突出,深植人心,可见於为何传至今仍不衰,在现在中还是经常被引用。
  书中一开始由光武中兴,传至宪帝,遂分为三国说起。由於当时时有宦官弄权,社会动荡不安,外患贼兵众多,而主角刘备、张飞和关公三人都有著共同志向和抱负,在巧遇的牵引下义结金兰,文后便渐渐推出他们各具的才华和特色。
  人物特色,作者以夸张的形容表现。不只是感觉上的想像,数字的其大更让我印象深刻。如开场时,一一出现介绍刘备「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张飞「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声若具雷」。由他们的外貌,我略知一二他们的性格。而后在文中更是读出了忠臣是如此的忠心耿耿,奸臣则似乎永远费尽心思想办法串位。
  除了重要人物外,每场战役更是精采。如孔明巧布阵图,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姜维背水破大敌...等,每一战局都有著精密布局,甚至散发著浓厚神话色彩,足以让我叹为观止。
  到了最后,经过长久的战乱,世局逐渐有稳定趋势,在一场老将新谋后,败孙浩,三国时代结束,且文末提出后人古风一篇,以叙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画下完美的句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23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赵云几进几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名将对战,冲锋陷阵未尝败绩,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汉中王时封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五位将军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五虎将之名因此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国勇将代名词。而赵云又有许多机智应变、忠君为民的出色表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三国演义》有赞赵云诗曰: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阪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应得显神威。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张。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古风一篇
当年玄德走江陵,路次当阳少甲兵。
忽被曹瞒驱铁骑,军民打落尽逃生。
赵云独仗英雄气,舍命浑如落叶轻。
枪搅垓心蛇动荡,马冲阵势虎飞腾。
怀中抱定西川主,紫雾红光射眼明。
斩将夺旗世罕比,擎天保驾功业成。
我来少歇长坂下,斑斑沙草血犹腥。
子龙子龙在何处?仰天长问三两声。
全忠全义真称羡,永远标题翰墨青。

子龙浑身都是胆是最能形容赵云的一句话
第2个回答  2015-11-27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著”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