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学加减法

如题所述

对于孩子学运算,提醒注意两点:

其一,学前儿童学计算,在于启蒙,主要是让孩子对计算有兴趣,活化头脑,发展思维,不在于要学得多,学得深,所以,不要追求运算的难度;
其二,要根据孩子的可能与需要施教,孩子们学数学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孩子有可能、有需要学,就应该施教,若孩子有困难、有反感,就不要强加于孩子。
关于学习进退位运算的做法,提供家长一些参考:
1、要练习10以内的运算,这是进位退位运算的基础,10以内的运算清楚了就好办,不然,10以后的运算就会糊涂。
2、要让孩子认识两位数数字的结构,分辨“十位”和“个位”,例如“14”,包含一个“10”,一个“4”,特别是十位的“1”,要明白它是代表“10”,只有搞清楚了,才能接受两位数的运算。 3、两位数的运算,适合将“横式”与“竖式”结合起来运算,竖式的十位与个位的关系更明显一些,不是给孩子讲这些“术语”,而是让孩子通过感性理解。
4、若孩子运算有困难,就提供小物品让孩子边摆弄边运算,例如,14减5不会算,就让孩子取14颗蚕豆辅助运算,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很具体的,要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运用“实物”这个“拐棍”,有助于提高运算能力。
5、运算的进程要分步走,先练习2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搞清楚了以后,再进行进位和退位的运算。进位和退位的难度是较大的,不要着急
在教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时候,可以经常编一些小故事,让孩子参与其中,不知不觉孩子就学会了运算。而且,每次孩子都对这种小故事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学起加减运算来非常轻松。 比如,学习8的加减法,编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其中经常和孩子互动一下,互相提问,甚至让孩子把故事编下去:
小猴子要买8个苹果送给奶奶。它来到市场上,看见红苹果挺诱人的,绿苹果也挺好的,于是,这两种苹果它一样买了几个。(红苹果买5个,绿苹果买几个?)
小猴子拎着装了8个苹果的框高高兴兴地往奶奶家走去。路上同小猪撞了一下,结果撞掉一个苹果,它们都不知道。(这时还剩几个苹果了?)
小猪是小猴子的好朋友,见到小猴很高兴。小猪说口渴了,小猴子就给小猪一个苹果解渴。(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看到小猪吃苹果吃得津津有味的,小猴子也想吃,于是它也拿了一个苹果吃了起来。(这时还剩几个苹果?)
突然,背后响起一声狮子的吼声:“吼——”不好了,狮子看见小猴子了,快跑啊!小猴子拎着框使劲往前跑,框里的苹果噼里啪啦地往外掉。
好不容易跑到奶奶家了,狮子也没有追来,小猴子终于松了口气。小猴子把苹果送给奶奶,可是它往框里一看:“咦?怎么只剩下2个苹果了呢?” 奶奶听完小猴子讲的途中的遭遇后,哈哈笑了起来。奶奶对小猴子说:“你来了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就这样,故事讲完了。讲的过程中我还不时让孩子算算还有几个苹果,而后面的遇到狮子的事情也是孩子自己编出来的。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既让孩子开拓了思维,又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2
学习数学应具备哪3大能力?
理解能力、专注力和计算能力,是孩子学习数学时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这三种能力的缺乏,使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陷入痛苦的根源。
孩子如果缺乏理解能力,就会出现:
同样的题目,刚刚说的是牛,现在换成了羊,孩子就不会了。让你恨得牙痒痒。
孩子如果缺乏专注力,就会出现:
妈妈我饿了、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等会儿再做作业吧。就算孩子老老实实坐在书桌前,也可能在不断走神,或者在用铅笔戳橡皮。
结果,做作业的时候,6和9搞错了,23和32分不清。
作为家长,你能不着急嘛!
孩子如果缺乏计算能力,那就别想做好数学啦。
但是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感,还需要一定的练习哦。
说到“数感”,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是一个陌生的词汇。
接下来就解释一下,什么是数感?
大家可以看图数数。对于成年人来说,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哪个图片里的苹果多,哪个图片里的苹果少。
而且,左边的图片看一眼就能知道有几个。
但是右边的图片,成年人也需要稍微数一数,但成年人不是像孩子一样数1234567,而是在脑中自然地把苹果分成两堆或三堆,可能先数3个再数4个;或者先数2个再数2个最后数3个。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区别,就是因为处理这些数字时,大脑运用的区域不同,数感也不同。
一眼分清楚多和少,以及数数的方式,就是数感的表现之一啦。
数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训练的。家长想要孩子给孩子做数学启蒙,就要从培养孩子的数感入手啦。
4个方式,培养孩子的数感是关键
杜克大学数感实验,以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做为研究对象,发现宝宝对数量变化非常敏感。他能够轻易地知道哪个多、哪个少。
日常生活中也是,要是有两包糖果给孩子挑选,他一定会选择多的、大的那一包。
但是孩子到了做作业的时候,却没有选择糖果的时候那么容易了。
也许这个场景很多妈妈都遇到过,或者即将遇到:
家长问:“这是几呀?”
孩子摇摇头:“不知道。”
家长提示:“不知道你数数呀?”
孩子伸出手指,嘴里念念有词:“12345678”,好,数完了。
家长又问:“几呀?”
孩子一脸懵,回答不出。
家长急了:“不是刚刚数完吗?”
其实,在孩子最开始接触算数的时候,这种情况非常正常,而且很常见。家长一定不要等到上学了再着急上火,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数感。
说到培养孩子数感的方式,培培老师列举了好几个:
• 第一:数数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爸爸妈妈可以在各种场景中灵活运用,比如跟孩子一起排队,可以问有几个人在排队?中午吃饭的时候,让孩子数数有几个菜?玩游戏的时候,让孩子计算一下一共有几个玩具?
运用这些场景,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并不会觉得累。
第二:借助生活中的物品来帮助数数,比如积木、小棒、雪花片等,这些事物能够变成孩子学计算的好工具、好帮手。
• 第三:要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读,而且一定要让孩子接触大数字。比如,给孩子报兴趣班,一次就缴费好几千,买玩具花了好几百等等,都是孩子接触大数字的机会。否则孩子永远在数20以内的数字,就没办法发展数感了。
• 第四:家长要注意避免符号与符号的对应。
让成人用手比个“6”,很多人都会只伸出两根手指。可是这却会让孩子感到迷惑,两根手指不是代表“2”吗?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面前说“6”的时候,就伸出6根手指。
第2个回答  2019-11-27
1、学习年龄:
对于学前儿童,很多家长希望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唐诗宋词,加减乘除,样样成竹在胸,追求学习难度,希望在起跑时就赢过他人,你可知学的过多,学的过深,并没有太大好处,在学前阶段,对孩子进行运算的启蒙更加关键。让孩子对计算有兴趣,活化头脑,发展思维对日后的数学学习都能打下基础。
2、学习兴趣:
孩子的特性各不相同,有人喜欢古文古诗,有人热爱书法绘画,对于数学的教育,家长重在培养兴趣,因材施教。如果孩子有可能、有需要学,就应该施教,若孩子有困难、有反感,就不要强加于孩子。
3、学习具体方法:
练习10以内的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数学的学习重在总结归纳,只需熟练掌握一部分知识
,就可以以此类推,10以内的运算足够让孩子了解进位退位的运算法则,家长应该给予重视。
在孩子完全掌握10以内运算后,深入至两位数运算,不可操之过急,首先让孩子认识两位数数字的结构,分辨十位和个位,例如14,包含一个10,一个4,特别是十位的1,要明白它是代表10,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不会搞混。
在弄清个十位关系后,适合将横式与竖式结合起来运算,竖式的十位与个位的关系更明显一些,不是给孩子讲这些术语,而是让孩子通过感性理解。家长给孩子做出示范,让孩子寻找规律。若成效不大,可以通过一些实物做出辅助运算,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很具体的,要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运用实物这个拐棍,有助于提高运算能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细心教育你的孩子,让他们感受父母的爱,让他们了解父母的期待。明白孩子的自身情况制定一个好计划。
第3个回答  2018-12-06

有的孩子还没有理解数字的含义,家长就让孩子接触加减法。导致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意思,只能委屈巴巴的“背”下算式来,导致数学越来越差,越不理解就越不想学...

想让孩子学会数运算,就要从教孩子理解数字的含义开始,循序渐进的过渡到加减法。

而幼儿的数字启蒙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认数与数数

这个阶段是孩子数学启蒙的基础阶段。

2岁之前的孩子通常在这个阶段进行认数与数数。

有的孩子可能先认识了数字,然后学会了数数;有的孩子可能先学会了数数之后才认识了数字。认数与数数没有前后顺序,只与孩子的兴趣习惯有关。

第二阶段 数量匹配

当孩子能根据数好的物品数量找出正确的数字后,就能进行数字与数量的匹配,也就是根据数字安排对应数量的物品。

第三阶段 等式匹配

这里的等式并非指的是加减法的等式,而是数与数之间的比较、分拆和组合。

家长在家可以通过这三个阶段来帮助孩子进行加减法的学习,还可以用凑十法和破十法的歌谣来教学,能够更加让孩子理解!

我家孩子之前选择过火花思维的课程培训,效果很不错,当时是想培养下孩子的思维能力,这家还挺全面的,是思维能力,学习习惯,运算能力的在线培养课程,孩子特别喜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