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疼痛科有哪些特色

如题所述

(转)就笔者所知,欧美国家疼痛门诊一般应用止痛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如不奏效则求助外科手术。近年来,麻醉性止痛药(吗啡,美斯康定等)的广泛应用,确实解决了很多顽固性痛症的治疗,但也引起不少医源性药物依赖问题。笔者目前在哈佛大学附属麦克林医院(神经精神科医院)了解到,该院已将合法的麻醉性镇痛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依赖,列为重点研究课题。至于外科手术广泛应用于治疗疼痛,也是利弊参半。IASP创始人Bonica医师本人因治疗疼痛经历过17次手术,未能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身为神经外科医师、曾任IASP秘书长和学会主席的Loeser教授认为,应用手术方法治疗疼痛,应采取慎重态度。
相比之下,我国疼痛科医师大多采用定点注射微量药物,或进行微创手术,应用温控技术进行冷冻或高温选择性破坏局部感觉神经,应用激光或超激光治疗,局部注射胶原酶、臭氧等等损毁特定组织。破坏性小,疗效好。
另一个特点是,发挥中华医学(中医药、针灸疗法等)的优势,尤其是我们经过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将针刺的参数定量、优化而设计的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仪(HANS)疗法,动员体内原有的镇痛物质,减少麻醉或镇痛药物用量,同时也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取得良好效果。最近科技部会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对针麻镇痛在特定手术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原理,设立重大研究专项基金(973)项目进行针麻镇痛的系统研究,无疑将进一步推进针刺镇痛研究的进展。
疼痛科的建制这一创举带来的只有赢家,没有输家。最大的赢家是广大慢性痛患者。可以明确地认为,疼痛科的建立丝毫不影响病人就医的格局,原来到各科就诊的病人一切如常。差别在于:以往久治不愈、投医无门的疼痛病人,现在有了一条新路;各科医师遇到顽痛难治的病人,现在可以介绍到疼痛科,作为另一个选择。当然,疼痛科医师并非百病皆治。疼痛医师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慢性痛患者。对于许多慢性痛患者来说,疼痛本身就是疾病。举例说,对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患者,治好了疼痛,就是治好了疾病。癌症病人的一句常用语就是,“不怕死,就怕痛”,“痛不欲生”是最确切的描述。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疼痛的发生愈益多见: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连衣服接触也引起剧痛,因抵抗力降低而引起的带状疱疹痛发病率随年龄直线增长,治疗这些慢性痛,都是疼痛医师的专长。为已经明确的癌症病人去除疼痛,则是疼痛医师的天职。但遇有疼痛作为症状,掩盖了更深层疾病(如癌症)的情况,疼痛医师应该有足够的警觉,及时推荐给相关专科医师进行治疗。
关于疼痛医师与兄弟科室的关系,应该认为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麻醉科医师的专长是围手术期急性痛的治疗,他们的专长依然在围手术期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麻醉医师一如既往必然成为新型疼痛医师成员中的中坚力量;骨科医生是疼痛科医师的坚强后盾,有选择地进行某些骨科手术是解决疼痛问题的最后途径之一;神经外科医师对经过优选的病人进行手术,能取得其它办法不可能达到的效果;神经内科医生的细致诊断技能是疼痛科作为多学科合作特点的不可或缺的保证。
毫无疑问,一个由多学科医师组成的疼痛科,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哈佛大学在这方面的经验是,这位领导的原有专业并不重要,可以是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针灸科… …甚至小儿科医师,重要的是能把各方专家团结成一个战斗集体,共同为顽固难治的疼痛患者解决问题。一个高水平的疼痛科,必然是一个多学科医师精诚合作的典范单位。而就诊疼痛病人的满意度,则是该科室存在和发展的金标准。
成立疼痛科的文件下达以后,很多相关任务即将发生。医学院校将有必要开设疼痛学课程;各地关于训练疼痛专业医师的要求会迅即提上议事日程;建立一个良好的疼痛医学继续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在疼痛科建制和疼痛医师大量涌现的基础上,创建中华医师学会的疼痛学分会可谓水到渠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