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出处,以及解释

如题所述

德【dé】字出自《荀子 · 非十二子》。

意思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

德【dé】恩惠:德施。德泽,德化和恩惠。

组词:

1、德高望重【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声望重。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

2、德色【dé sè】:自以为对别人恩德而流露出来的神色 。

3、德馨【dé xīn】:散布很远的香气品德高尚 。

4、德行【dé xīng】:道德品行的素质 。

5、德性【dé xìng】:道德品性。

德字相关名句: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2]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 · 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即黄河下游今山东段。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1
患得患失,忧患意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所作为,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
知恩徒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