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后感的问题

急需读后感2篇好的追加100
1.夏目漱石《我是猫》
2.茅盾《秋收》

急急急,实在不行给1篇也可以或一个有用的网址。
切忌不要是中考满分作文之类的有名作文哦!最好自己写的
800字以上1000字下就OK

《我是猫》,够得上日本的才子书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夏目漱石,一生才华横溢,只搞十年创作,却留下了一系列珍品。他的全部作品,大体反映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一颗痛苦而不安的灵魂,反映了他在东方思维和西方文明、在虚幻理想与残酷现实、在迂腐守旧与拜金大潮之间的艰辛求探与惨痛折磨。作者早期曾提倡写生文,将自然与人生当成一幅写生画来描绘。要求超脱莽莽红尘的污风俗雨,写“无我之境”的真实与美,反对自然主义在阴暗的现实中爬行。因此,他的前期作品固然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但浪漫气氛浓烈,绚丽、激情,长于雄辩,妙趣横生。到了中期,尽管曾提倡写超俗空灵的写生文,但写来写去,仍是摆脱不掉人世浓愁,心灵的悲苦凝于笔端,因此,文风趋实,有了新的深度。晚期,对物欲横流、私心膨胀的现实社会厌恶已极,幻想“则天去私”成为人心准则。但那个乌托邦,连他自己也想象不出将是个什么样子。他晚期作品的文字风格,苍凉、凝重,状物喻事精微得出神入化。
《我是猫》,不知可否说是大和民族在明治时期精神反馈的“冥思录”之一。《猫》所处的时代恰是明治维新以后。一方面,资本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学习西方,寻找个性,呼唤自由,自我意识和市场观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东方固有的价值观、文化观与风尚习俗,包容着陈腐与优异,在抗议中沉没,在沉没中挣扎。
一群穷酸潦倒的知识分子面临新思潮,既顺应,又嘲笑;既贬斥,又无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插科打诨、玩世不恭来消磨难捱的时光。他们时刻在嘲笑和捉弄别人,却又时刻遭受命运与时代的捉弄与嘲笑。
主人公是猫。以猫的眼睛看世界,这在当时,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突破。今天常有作品以外星人的视觉看地球人,同样反映了人间积习,没一副超越现实的视角就看不透彻。
猫公很富于哲理,精干辞辩,对人类的弱点讽喻得十分透骨。例如:“世人褒贬,因时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一样变化多端。我的眼珠不过忽大忽小,而人间的评说却在颠倒黑白,颠倒黑白也无妨,因为事物本来就有两面和两头。只要抓住两头,对同一事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是人类通权达变的拿手好戏。”他抨击社会,也见地非凡:“……说不定整个社会便是疯人的群体。疯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残杀,互相争吵,互相叫骂,互相角逐。莫非所谓社会,便是全体疯子的集合体,像细胞之于生物一样沉沉浮浮、浮浮沉沉地过活下去?说不定其中有些人略辨是非,通情达理,反而成为障碍,才创造了疯人院,把那些人送了进去,不叫他们再见天日。如此说来,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才是正常人,而留在疯人院墙外的倒是些疯子了。说不定当疯人孤立时,到处都把他们看成疯子;但是,当他们成为一个群体,有了力量之后,便成为健全的人了。大疯子滥用金钱与权势,役使众多的小疯子,逞其淫威,还要被夸为杰出的人物,这种事是不鲜其例的,真是把人搞糊涂了。”
猫公博学多识,通晓天地古今,他引证或褒贬了荷马、毕达哥拉斯、笛卡儿、克莱尔、尼采、贝多芬、巴尔扎克、莎士比亚、孔子、老子、宋玉、韩愈、鲍照、晏殊、陶渊明,以及《诗经》、《论语》、《淮南子》、《左传》、《史记》等等数不清的中外名人名言。他还很有点自由平等观念。他说:“既不能零售空气,又不能割据苍天,那么,土地私有,岂不也是不合理吗?”猫公针砭时弊,道出了一串串永远耐人寻味的警句名言,诸如:“咱家不清楚使地球旋转的究竟是什么力量,但是知道使社会动转的确实是金钱……连太阳能够平安地从东方升起,又平安地落在西方,也完全托了实业家福。”“官吏本是人民的公仆、代理人,为了办事方便,人民才给了他们一定的权力。但是,他们却摇身一变,认为那权力是自身固有而不容人民置喙。”猫公批评大和魂说:“因为是魂,才常常恍恍惚惚。东乡大将有大和魂,鱼贩子阿银有大和魂、骗子、拐子、杀人犯也都有大和魂。‘大和魂!’日本人喊罢,像肺病患者似的咳嗽起来,百米之外,吭的一声。”猫公还敢于蔑视权贵,鼓励创新。他描画乌鸦在东乡元帅的铜像上便溺,把伊藤博文的照片倒贴在墙上。他说:“不从胯下倒看莎士比亚,文学就会灭亡……”
猫公喜怒笑骂,皆成文章。悲痛幻化的笑声,最令人难耐。
猫公如此神通广大,才高识卓,又公正锐敏,当然是神猫、奇猫、圣猫了。以它的眼睛看世界,悲痛化为笑声,怎能不尖酸苛薄!当然,它同时又是个俗猫,蠢猫。他自作聪明,假冒圣贤君子,误了不少事,吃了不少苦头,甚至不知酒桶会淹死猫,终于丢了性命。小说尽管以“猫眼看世界”,但写来写去,创作主体还是人类中的一个“我”,或是人类的邻居、地球上的另一个他(猫)。假如以全宇宙中的“我”或永恒中的“他”来观察人类;更不知将写出什么样的奇书了。小说在结构上也有突破。它以猫的视觉为座轴,可长可短,忽东忽西,并没有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谈不上情节进展的逻辑,读来却也津津有味。
日本小说曾有散文化的趋势,某些小说的散文化,是有欠充实的反映。而在《猫》,在当时,却是一种具有魅力的创新。当然,老实说,作者最初并没有想写这么长。由于首章轰动,编者要他续写,他才铺陈连载,这说明他并没有通篇的完整构思,同时也说明如不是大家手笔,怎么会写得这么左右逢源,随心所欲。在语言上,《猫》的格调既不全像《旅宿》那么豪放空灵,也不尽是《明暗》那么简练凝重,更有别于《心》和《从此以后》那么柔润细腻。在这里,刚柔兼用,雅俗并举,变化多端,声色俱艳。而且,将江户文学的幽默与风趣、汉学的典实与铿锵,西方文学的酣畅与机智熔为一炉,以致在语言的海洋中任情游弋,出神入化。笔墨忽而精烁隽永,针针见血,富于哲理;忽而九曲十回,浩浩大波,长于思辨。
暂且摘引两句景色和人物描写的妙句。例如挖苦苦沙弥平庸的脸说:“假如春风总是吹拂这么一张平滑的脸,料想那春风也太清闲了吧!”写景:“给红松林装点过二三朱红的枫叶已经凋零,宛如逝去的梦。”“这声音毫不留情地震撼着初春恬静的空气,把个风软树静的太平盛世彻底庸俗化了。”有的像讽刺诗,有的像写意画,各得其妙。总之,假如以一颗艺术的心灵去触摸或感受他的作品,自然会体味到语言的色彩、声韵,甚至字字都是个生命体。
我国目前也正处观念转换时期,说不定猫公的观察,对我们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得任人评说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2
我是猫
一本好书,读完之后总会情不自禁想说上两句,这本书读了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合上书后,心里很荒凉和忧伤,像

和自己亲爱的人永别了的心情,读一本好书像投入一场太深的感情一样,对于结束是竟想快快结束,又害怕和逃

避结束,结束意味结局会如何,我的心里需要的就是一个结局么,好象吧,像一首歌里面唱着我们快快变老

一本好书,很轻易就贴上了你的心,你因此而牵肠挂肚,担忧这担忧那,折磨人.一本好书很像一个自己心爱的人,

侵占你全部的感情,让你哭啊笑啊,这本书,在我完全感受到了她的灵魂的时候,我的心里已经有数了,隐隐约约

的担心受怕,接踵而来的一一兑现,真是好残忍,而我在过程里一次又一次的祷告,结果还是被剥夺了这虚渺的

意愿,结果是整个心沉溺在忧伤的潮水里,任之,,,,,

那只厌世的猫,我不知道怎么去加以形容他,我不用它这个字眼,是因为它就是他.呵呵很好笑的人吧

昨天写下的个性这个话题也是来源于书里面.书中道出个性这个题的时候,我就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了,其原因是他太闪耀了,对我是一次彻底性的更新

我的脑海里有太多的模糊思想,找不到我所中立的位置,很混乱,一会儿肯定这,一会儿又被另一个点否定那,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是不知道如何是好,我竟主张权力意志,又被尾之而来的同情心羞辱这种兽性

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一线曙光,就是人应该是内修,不可以外扬,

中国人其本身由古以来就是讲究修心,只有外国人才一味的大讲个性化,个性张扬,外性对抗.中国人把自己的根给丢了,现在是无知的崇拜,

书里面这样讲到"所谓个性的发展,就是意味个性的自由吧?个性的自由,就是意味着我是我,他人是他人吧?古时候只有一个孔子,所以孔子吃的开.现今孔子就有好几个.说不定大家都是孔子呢,"

是啊,一味强调个性,结果就是谁也不把谁放在眼里,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容不下他人,只是强调自己的人观是怎样的悲哀!

外国人为什么老是结婚又离婚同居又分居,因为什么呢,不就是个性总是对外扩张吗!不就是对自己太一味注重吗!
第2个回答  2008-08-13
《我是猫》的岁月

这几天拜读了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现在我来简单说说自己的一些读后感受吧。
《我是猫》这本书是夏目漱石(以下简称为夏老)于大上个世纪初完成的。先来简单介绍下当时的背景。
当时日本政府意气风发,傲气十足。狭隘的日本人开始以强国的上等人自居。在这时,一些冷静的日本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日本的前途和未来。他们深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死穴,即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一方面他们看不到出路,另一方面他们又无能为力,这些社会现状导致他们感到无奈、无助、甚至绝望。在这种心情下,他们当中的夏目漱石,夏老完成了这篇作品,也是被世人公认的一篇可以与《悲惨世界》、《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飘》等齐名的著作。
小说形式别具一格,写的是一只猫的一生,(从“我”出生流落苦沙弥家始,到“我”误饮啤酒掉进水缸淹死止)作者借此猫的眼睛来观察、议论及评说当时的日本,大到社会现状,小到人情冷暖。观察细致入微,笔法刁钻犀利。,作者对人的心理描写更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也使我不得不折服于夏老的文字功夫。无论是社会名流、贩夫走卒,还是市井无赖、学者大儒,总之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夏老对他们的心理刻画,简直无法形容,推荐大家有机会看看。
夏老还借着猫的嘴说出了不少自己的奇谈怪论,乍听荒诞有趣,可细细品味,无一不是至理真言。比方说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致如下:“世间人就是这样,总是做些没有道理的事情。从前无知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这样下去,土地、空气、水、天空……都归了人类,也就是说自然属于了人类,更可笑的是这些甚至可以划分到具体某个人的名下……大逆不道,荒诞不经,这就是人类!比起我们猫……”写的不错。虽然有点像疯人呓语,可这句句都直指人类本性的缺陷及阴暗,针对丑陋的人性,无尽的欲望。克制住了这些,你就成了完人。可这世上没有完人,所以你就会到处看见丑陋的人性和无尽的欲望。

这是一个堆满欲望的世界。

不过 “羊羔虽美,众口难调”,也许你不会喜欢,不过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先写到这)
第3个回答  2008-08-12
和自己亲爱的人永别了的心情,读一本好书像投入一场太深的感情一样,对于结束是竟想快快结束,又害怕和逃

避结束,结束意味结局会如何,我的心里需要的就是一个结局么,好象吧,像一首歌里面唱着我们快快变老

一本好书,很轻易就贴上了你的心,你因此而牵肠挂肚,担忧这担忧那,折磨人.一本好书很像一个自己心爱的人,

侵占你全部的感情,让你哭啊笑啊,这本书,在我完全感受到了她的灵魂的时候,我的心里已经有数了,隐隐约约

的担心受怕,接踵而来的一一兑现,真是好残忍,而我在过程里一次又一次的祷告,结果还是被剥夺了这虚渺的

意愿,结果是整个心沉溺在忧伤的潮水里,任之,,,,,

那只厌世的猫,我不知道怎么去加以形容他,我不用它这个字眼,是因为它就是他.呵呵很好笑的人吧

昨天写下的个性这个话题也是来源于书里面.书中道出个性这个题的时候,我就已经按耐不住,激动的心了,其原因是他太闪耀了,对我是一次彻底性的更新

我的脑海里有太多的模糊思想,找不到我所中立的位置,很混乱,一会儿肯定这,一会儿又被另一个点否定那,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是不知道如何是好,我竟主张权力意志,又被尾之而来的同情心羞辱这种兽性

在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一线曙光,就是人应该是内修,不可以外扬,

中国人其本身由古以来就是讲究修心,只有外国人才一味的大讲个性化,个性张扬,外性对抗.中国人把自己的根给丢了,现在是无知的崇拜,

书里面这样讲到"所谓个性的发展,就是意味个性的自由吧?个性的自由,就是意味着我是我,他人是他人吧?古时候只有一个孔子,所以孔子吃的开.现今孔子就有好几个.说不定大家都是孔子呢,"

是啊,一味强调个性,结果就是谁也不把谁放在眼里,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容不下他人,只是强调自己的人观是怎样的悲哀!

外国人为什么老是结婚又离婚同居又分居,因为什么呢,不就是个性总是对外扩张吗!不就是对自己太一味注重吗!
第4个回答  2008-08-13
另眼看世界
——《我是猫》读后感
姓名:朱霁安
(此文获得2006年度苏州市红领巾读书征文二等奖)

我喜欢猫,因为它们时而活泼时而沉静的样子。看到它们注视着我们的神情,我时常会想在猫的眼里,我们算是什么东西呢?会不会觉得我们不可思议,或者愚蠢无知?
这让我想起有一只猫,生活在夏目漱石的笔下,它是一只普通不过的猫,却有着人一样的思维。
没错,这就是《我是猫》中那只猫。
“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这样一句亲切的话为我们打开了一只猫的心灵大门。这只猫的一生透着淡淡的悲凉,正像是对于社会的嘲讽。在它的脑海中,主人只是一个愚蠢的教师,装模做样,“像牡蛎一般把自己藏在壳里”,同时也追求人格独立,而他的朋友们崇尚金钱权势,为了钱不惜一切。这说的是一些虚构的人,我们未必不愿承认,但是有谁知道,我们是不是以同样的形态出现在身边的猫或者是狗的眼中呢?
人类一向自负,因为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文明。至于小猫小狗虽然聪明,善解人意,它们的脑子与人类确是无法比拟的。当然,这也是人的看法。殊不知,在那些“小猫小狗”看来,人也不过如此,没有莫及的智慧,没有高雅的气质,有时甚至连它们都不如。看到这,我们似乎有点哭笑不得,但又能说什么?只是角度不同,没想到我们的形象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说的又是一个有病的人所看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都想害他。说他病态,这并不假,但难道那时的社会不是在向着这人吃人的趋势发展么?就像那只猫,我们可以说它没有资格对人品头论足,但是它所看见的又何尝不是真实的人?
书的结尾,是猫误喝了啤酒,最终掉入水缸淹死。它没有太多挣扎,还念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为什么这么平静?为什么还要谢天谢地?是因为离开了这个它看不惯的世界?还是因为到了不可思议的太平世界远离了痛苦?在它的眼中,死又是什么?
每个人抑或是猫狗的心中,都装着一个世界。我的,你的,他的,没有一个相同。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他人的风云变幻,用自己的心情,体会着他人的喜怒哀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