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解

如题所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量大,形式多样,涉及面宽。为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入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相关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这无疑有助于打造一支更宏大的、素质优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既强调课程设计、课堂讲授,又要注重学生参与、情境教学;既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普遍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又要关注个体特殊心理问题的针对性治疗;

既要注重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一般性规律的调查研究,又要关注不同年龄、性别、城市、高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等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差异;

既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取、心理应对能力的习得,更要注重在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基地等实践基地中的体认,从而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把育心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在准确评估此前相关政策文件效果,并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此次发布的《纲要》更加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本土化。

明确提出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青年人才成长规律,实现青年发展规律、人类心理发展规律、青年人才发展规律的多领域、多学科、多视域的综合,夯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8
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不堪重负,但他们却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正一天天向亚健康靠近。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距今为止好像还没有确切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但大部分专家都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有正常的智力,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并能恰到的估价自己,有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以及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其实,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并不是心理平衡。它并非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处于两极的中间位置。很多人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因为如果“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心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他算是健康吗?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遇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算健康?其实,上述两种人也未必快乐,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都追逐于生活上的满足与享受,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孰不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他的成就密不可分。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我们这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都十分的敏感。这一切都将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要么就是太过于杞人忧天,要么就是过分的开朗。万事都有个度,满了就会有负面效应。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甚至有自杀倾向也存在少数。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像大部分男生就喜欢沉迷于一些网络游戏。这就需要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关注他们,给他们一些安慰、疏导,让他们感觉温暖。当然,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主动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另外,这些学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也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其实,以前我也是这样的人群中的一个,可能是家里和自己给的压力实在太重了,才进大学就要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的我们不得不对就业问题产生焦虑的情绪。那么,我在这里提供几个我自己用来减压的方法:第一,不要为自己寻找逃避事实的借口;第二,再给自己一点爱,想想自己过去有过的美好回忆,它们都是自己的财富;第三,分散注意力,忙碌其它自己擅长的事或者乐于去做的事,倾尽全力完成一件事;第四,让自己身心安宁,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来舒缓自己的压力;第五,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多往好处想想,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听听轻快的音乐,出去走走,应付自己枯燥的生活。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就是处于过分安逸、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之中。很多人都反应,在大学里,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非期末复习备考莫属。大学和高中的生活相差太大,进大学后,由于课程相对轻松,没有老师督促,而且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日子过得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平时多在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到期末,才开始担心考试,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求能过关。其实,我觉得学校也有一部分责任的,在大学期末考试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一个班级考试不及格的人数一般在10%以下。如果不及格的人数过多,老师会相应地放松评卷标准。如果不想拿奖学金的话,90分和60分有什么区别呢?存在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在这样看来,或许提高平时分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例会使临时抱佛脚这种备考方式有所改变,因为平时的到课情况,听讲情况,课堂反映情况,作业情况等都成了衡量标准;同时也可能淡化了应试目的。

这种现象也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我们是该学会自我调节,但却不是去自我堕落,或者自我毁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仅影响自身的发展,说得远些,更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的,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心理健康可以使我们克服依赖心理,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更是毕业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心理知识;对自己不过分苛求,确立目标适中,养成“平常心态”;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避免失望感;不盲目的处处与其他同学竞争,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社会交往;加强意志锻炼来保持心理健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心理学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4
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从心理结构的几个方面看,一旦它们不能符合规律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
第4个回答  2013-09-24
百分之百不健康,如果做测试百分之百没问题因为谁也不想被抓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