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研究学习温州的婚俗

是历史研究性学习哦~~ 帮忙想下 先谢了~~~

温州的传统婚俗从媒妁、开合、议聘、小定、大定到完亲,大致相沿六礼,而比六礼更加繁琐。尤其完亲后婚礼还在延续,一周方止。所谓七日洞房八日散。现将有关温州婚俗的见闻一一道来。并特别声明,不反对模仿。

婚前礼仪:

媒妁:俗语云,天上无云难行雨,天下无媒不成亲。旧时婚姻,必须有媒人撮合。不许男女私相授受。媒人的工作是将男女双方作背靠背式的互相介绍,在媒人的嘴里,男的都身强力壮,家境又好,女的一定如花似玉,贞静贤淑。当双方互相中意后,媒人又参与聘礼的谈判。接着为已定亲的男女两家充当信使,直至结婚。男方给媒人报酬是一个猪头,女方一爿松糕就搞定。

合婚:男女双方互相属意还不能算数,神的意思最为要紧。神的意思一般是通过合婚或直接“问佛”得知。合婚是将当事人的年庚交算命先生测算,看是否有相冲相克。有冲克不能成亲。“问佛‘就是在佛前求签。也有简单的办法,即把对方年庚纸压在灶神的香炉下七天,期间如果没有打破盘碗,或家庭争吵等不吉祥事发生,也就OK了。

议聘:神人共许后便开始谈判聘金和嫁妆,可以详细到粽子几担(一担十个),脸盆几个等等。双方可能会为这些争的面红耳赤,旁人全不以为怪。

小定:一切谈妥后,先行小定。即先以议定的聘礼一部分交女方,相当于现在生意场中的定金。先付几分之几,男方的主动权比较大些。可以用收成未到为借口先吃糖儿,大约几十块钱也够。不过太不象样或女方经济困难的会在大定之前催逼一些财物的,比如毛线、毛料、现金等。

大定:收成后或将近结婚前的某一个大好的吉日,双方举行大定。气氛比小定热烈的多。

此时聘礼必须交齐,主要有手表,最高档是120元的上海牌。大定时尚不能兑现当初议定聘礼的,此时就危险了,那份不完全的聘礼有被丢出门外的可能,不过不要紧,也不是真的不要了。只要是多说好话,答应补足,捡回来后还是会被女方笑纳的。大定盛放礼品的器具最好方盛一副,其余可以用新的罗框,如果借不到方盛,可以用六盒代之(下面谈到)。

送日:亦即六礼中的请期。大定过后,老婆基本上是自己的了,你就有权同女方磋商迎娶事宜。如果你大定后久无迎娶的意思,大部分原因是孔方兄不同意,此时女方不会嫌你穷,只会逼你早日娶亲。你穷,丈人家也不富啊,总不能叫老婆赖在丈人家吃白饭吧?于是,你就选了个吉日(肯定不会是农历的初一或十五)并请人用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放在六盒中,送到女方。一起放在六盒中的还有鲫鱼、猪肉、猪肚、活鸡、桂圆、花哈共六中礼物,称作六样。

六样是可以略作变动的,如把猪肚换成猪肝,也可以肝肚都要换下桂圆。

上头:在正式迎娶的几天前给女方送猪肉为主的礼物,猪肉一般在二百斤左右,最少也要150斤以上。女方收了这么多猪肉是用来分亲戚和摆酒用。上头有什么礼物也是事先谈妥的,猪肉多少,是谈判的重点。

搬嫁妆:迎娶的早一日或当天上午,男方派青壮亲友和一个小男孩到女方运嫁妆。女方的嫁妆已由裁缝师傅打好铺陈齐集在上间(中堂),以红绸带捆扎,并绑有万年青枝和柏叶。圆木家什皆贴着红“双喜”。小男孩是来背尿盘的,尿盘里放有红包,通常是五角到一元,后来涨到二元,笔者便无份了。背尿盘是好差使,一般是新郎的至亲,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哭嫁:出嫁这天,新娘是要哭的。真的哭不出来,也必须弄红自己的眼睛,方能免人闲话。否则是“心大(温州话发音)”,而其母亲就是第一个不高兴的人,她认为女儿对她没有依恋之感,早就想飞了。笔者姐姐出嫁时只是好奇的傻笑着,母亲脸上挂不住了,在灶台上很严肃地弄出些响声来。知情的舅母暗拉姐姐衣角,轻声劝其哭。

如果新娘哭了,女客有劝止的,有陪哭的,也有边劝边哭的。男人知趣地走开,并说“有戏”“有戏”(即应当之意)。听说乐清新娘哭的最厉害,而平阳新娘哭的最有文采。平阳新娘是边哭边唱,她们以鼓词调唱些押韵的词句。内容是告别以母亲为主的亲人、诉说世俗婚姻的丑恶,感叹红颜命薄等等。

迎亲和上轿(或落船): 迎亲有上五更门和黄昏门之分,早先以新娘五更上门为主,大概是时间上不客观,后来基本上是午饭后出发,娶回新娘吃晚饭。午饭叫闹宴,晚上的叫正酒。闹宴的食物比较简单,主要是取其闹,不在乎吃。有一句谚语:汤家桥人吃闹宴,自带酒杯自箸。

新娘出嫁那天起床后基本不吃食物,尤其不喝水。只在起行前吃点,主要是桂圆,其中奥妙只有女子自知,男儿就不要问了。为什么少吃少喝倒可以告诉你,这是怕吃多喝多上厕所不便。旧时人不很文明,往往以把新娘闹到尿裤子为荣。至于上轿羹,那只是象征性的吃一点,当着这么多客人的面,心情紧张的你还吃的下?

新娘戴珠冠、穿蟒袍是解放前后的事,文革期间只穿一般的新衣了。新娘跨上男家门槛时,红雨如磐,而早有准备的伴娘高举米筛,叫着挡着,而洒米者开心地笑着。于是婚礼进入高潮。

现在,新娘已经给你娶到,接下来如何搞好家庭生产和建设是你自己的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2
温州传统婚俗与器用

鹤兜,温州统婚俗中女出嫁的必备品。富于地方特色,在中国的婚礼器用上极为少见

花轿

莲瓣式木提篮

木花瓶

方桌

六合儿

帽笼

木酒缸

盒子

化妆盒

方盛

盂盘架

红木翘头案

汤罐

挈莲

八角盒

花几

金秋十月是温州民间婚嫁的黄金时节。秋风沁凉的晚间,不时可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车来人往的大街上,间或可看到装扮得花枝招展的婚车驶过。在前不久举行的“七艺节”期间,温州博物馆展出的民间工艺精品展中,更有不少展品系婚嫁物品。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民间传统的婚嫁习俗。

自西周制《周礼》后,数千年来,凡婚嫁无论议婚步骤或迎娶仪式,都必以“六礼”为基础。所谓的六礼,即:纳�(议婚、提亲、说亲);问名(讨年生、问八字);纳吉(小定、过定);纳徵,又称纳币、纳成(大定、行聘、完聘);请期(送日头、送日子、乞日);亲迎(迎亲)。到南宋时,六礼已衍变为“三礼”或“四礼”了。温州的传统婚俗,从媒妁、开合、议聘、小定、大定到迎亲,大致也是沿此礼俗。据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考证,温州传统婚俗讲究繁琐的仪式,从开合、议聘到坐筵、回花有17道之多,其程序的繁缛可见当时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婚姻的六礼,到了纳成与请期,便进入了高潮。纳成在温州叫定亲或大定,一般是在结婚前的一两年内。这期间男方做亲迎的准备,女方做出嫁的准备。请期也叫送日子,即是男方通知女方婚娶的日期。亲迎前的一天男方打发人到女家“催妆”,女家送妆奁到男家“铺房”。催妆是亲迎的信号。铺房有些地方叫“送嫁妆”,即女方所送陪嫁妆奁统称。有家具、箱柜、衣服、被褥、首饰、金银铜锡器皿等等。备“奁仪录”一一开列,合册精装,置于彩亭之上,用人抬,行于送嫁妆的行列之前。而本文所谈到的器用,即是指整个婚礼过程中男女双方组成家庭的各种实物用具,并且又暗含传统婚姻中的买卖余绪,更重要的它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载体。

这里所展示的婚俗器用图片均属温州博物馆所收藏。由于收集难度较大,众多的器用阙如,但从择取的少数器用中还是不难发现一些旧日婚俗的奢华气息和无所不至的精细。

说到旧时温州的婚俗器用,一般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还会依稀记得“六局”。他们是专门为女方制作陪嫁品的作坊。具体讲就是制嫁衣的裁缝及圆木、方木、油漆师傅和铜匠、锡匠师傅。据叶大兵先生统计,方木类的嫁妆有:衣橱、箱、桌柜、梳妆台、琴凳、扎花椅、大小茶盘等;圆木类的有:花鼓桶、脚盂、尿盘、汤兜、汤梁、拗兜、水桶、饭斗、饭桶及量器构、斗、桶、升等;锡铜器类的有:锡烛台、锡瓶、锡酒壶、铜火盘等。此外还有眠床、八仙桌、果盘、太师椅、宫灯等。在方木与圆木类的匠作中,都极讲究做工精细程度。有的大户人家,把师傅请到家,可不计工时,一张雕花床耗时一年半载做成是常有的事,所以叫“千工床”。从中可折射出当时富裕人家娶媳妇嫁女儿的成本。它的精美小到一件物品的细部,大到有数千构件的一张床。一些繁缛的程序,本身就让婚姻无形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而其中的象征含义更是层出不穷。什么撒帐、撒谷豆、转席、合卺、泼水、跨火、牵巾、弓箭、镜子、熨斗等等,都有其特定内涵。

这里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鹤兜,它是温州传统婚俗中女儿出嫁的必备品。修长的把手做成鹤颈,器型夸张,极富艺术想象。这种形式在中国的婚礼器用上并不广泛,其中有何含义?有民间传说认为它与王羲之有关。依我个人之见,结婚是礼制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活动,因为人类的繁衍由夫妻开始。一个任职不长的太守,盖是难以影响一地的婚俗。虽说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江南一带有称鹅为“右军”的。但我认为把鹅兜与王羲之联系在一起仍显牵强。依照六礼的聘礼,雁是最为重要的礼物,五礼中都必须用到雁。它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不失节,不失时;二是嫁娶长幼有序,不相跨越。雁为候鸟,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故雁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根据鹤兜的形状,温州有人认为就是鹅兜。鹤乎?鹅乎?当然可不妨大胆推测:这是雁的一种变形吧?在婚俗器用上,体现了温州人在形式上的变通。类似例子是很多的。

婚姻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器用虽说仅是婚姻形式的一种物化的载体,但由于传统中国大部分社会生活均发轫于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这就必然使器用也多了一层文化内涵。当然礼俗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也是社会变迁发展的结果。如今温州的女儿出嫁或许不会再出现鹤兜,而别的替代品又将被赋予新的含义。

既然一种礼俗的长期存在和逐渐消失都有其必然的社会因素,存在即合理,那么重视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就体现了我们对生活的记忆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当前这类文化遗产正慢慢地从现实生活中淡化退出,而拯救一种文化,必先拯救其载体,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