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谁说的?

如题所述

作者为汉朝董仲舒。

完整句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

宋朝时期,“朱熹发展天理说,把“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天理”体现于社会规范的当然的产物,是永恒不变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舒”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1
-纪晓岚说的。

清朝时,乾隆皇帝和才子纪晓岚乘船游汨罗江。乾隆深知纪晓岚才思敏捷、聪明过人,如果出一般的诗词是绝难不住他的。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乾隆满不在乎地问道:“纪爱卿,君要臣死,臣当如何?”纪晓岚答道:“臣不得不死。”“既然如此,今夜朕命你投江一死。”

纪晓岚说了声“领旨”,便奔向船头,跃跃欲试,一副真的要跳下去的样子。可当他走到船边时却突然停住了脚步,对着江水摇头晃脑?嘀嘀咕咕的,好像在和谁说着话。过了一会儿,他又走了回来,跪在乾隆面前。

乾隆闹不清他又耍出什么鬼点子,便问:“你是不是反悔了,怎么不去死?”纪晓岚说道:“我正遵旨要投水,忽见屈原大夫从水中出来,斥责我说‘想当年我因楚王昏庸,近小人、远君子,而现在你生逢其时,又有明君,如果无故投水,岂不陷当今皇上于无道之中吗?’我听屈原的话句句都是至理名言,我虽很笨,也觉得茅塞顿开,所以,不敢以死欺君哪!”

乾隆听完这番话,又高兴又佩服,忙伸手将纪晓岚扶起,心想:这次还是没难住他。
第2个回答  2013-10-21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属于封建修社会中所谓的“三纲”之一,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妻。
汉朝董仲舒
古时孔子有言:“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后来就被孔后(孔子之弟子或后人)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早记载(出处)这句话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了。
第3个回答  2013-10-21
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就是封建论理的三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
第4个回答  2013-10-21
汉朝董仲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