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盛行的利与弊

要参加一个辩论赛,辩题是“网络阅读盛行的利与弊”,我们是反方,观点就是“弊大于利”,我是四辩,希望大家帮忙想些论点,谢谢咯。

请参考这篇吧,转帖给你!

  权威的专业教材《文学理论教程》里面给文学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文学是有审美意义的作品,它包含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审美、文学的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包括作者、读者、作品、创作源头四个要素。如果我们要判断网络对文学的发展是弊大还是利大,我们必须从文学的四个方面着眼,分析它是否更有利于文学充分真实的反应客观现实,是否有利于文学的创作的工具,即语言文字的发扬光大,以及是否更有利于文学发挥其真善美的导向作用。
  我方并不否认,随着网络的发展,一种以电脑为载体、网民为读者的新型文学油然而生,该类型的文学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二是直接发表在网络的作品,三是接龙小说。现在国内著名的网站如“新浪”“网易”等都开辟了专门的文学频道,建立网络文学代表作品的链接,提供专门空间供网民点评网络文学作家及作品,这都给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速度,但并不说明它一点弊病都没有,现在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对文学的发展是弊大于利!
  1、在网络上,由于其匿名性和随意性,导致作品良莠不齐及点评失控!
  安妮宝贝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你以一种完全绝望姿势来阅读我的文章时,我才会感到快乐!”这是何等扭曲病态的审美观。窃以为文学审美该从民族角度出发,表现社会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这正是《过零丁洋》、《满江红》、和《绞刑架下的报告》等名著得以流芳百世的原因,当看到安妮宝贝这句话是,文天祥、岳飞、伏契克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这样的作品难道对文学的发展有利?由于文学的性质,经由审美而得到的认识、教育或娱乐,只有超越了作品的现象层次,即不粘滞于作品所描绘的个别的、具体的内容,达到对其内在审美意蕴的领悟,理解那种“大于其本身”的意义,完成对美的认识,受到审美的教育,获得具有美感性质的愉悦,才算真正实现了对文学作品的把握。最近网络上盛行一种诗体,名曰“赵氏诗体”,我们从中拿一首来“仰慕”一下,“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把一句话分成几截写出来,就给它美其名曰新诗,此举引起很多人的效仿,文学是由语言组成的。网络发展的快速使得不规范的语言泛滥,大量破坏汉语之美的语言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必定会对文学之美必定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看到此情景,徐志摩也哭了。此外,还有很多恶搞世界名著的作品出现,什么唐僧对茶花女一见钟情、孙悟空投胎做祥林嫂的儿子,在拖坛我们就曾看到过《孙悟空为何要三打白骨精?》的文章,看到这样的作品,我们该是拍案惊奇,还是扼腕叹息呢?如此大话改编,使本来的名著面目全非,而一举成名,如果一天你的作品被人这样改编,你会作何感想?我想请问一下对方辩友,诸如此类的作品,在网络中已经屡见不鲜,难道这样对文学的发展有利?
  文学批评需要的是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文艺批评。现在,网络上的批评的确很流行,很多网站都开了专门的频道,但也仅此而已,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多数在论坛上不经任何编辑地张贴,随感式、谩骂式的批评较为常见,唯独少了理性而一针见血的批评。一个人的创作就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试想一下,如果作者在盲目的表扬声中洋洋自得,不思创新,那么以后的作品还会有让人惊喜的地方吗?网上很出名的作品如《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描写了一个动人的网恋故事,在当初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讲述的这场"网络爱情"故事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动人,被台湾媒体誉为“网络上的《泰坦尼克号》”。不仅国内许多媒体都有摘录和报道,网上一些中文网站也频繁加以张贴,更有好事者专门在网上设立了一个网站“痞子蔡的创作园地”。该作在台湾被改编为电影,在大陆成为畅销书。所有人纷纷向痞子蔡竖起大拇指,但是没人对他指出必要的批评,为此在他后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依然是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影子,依然是老一套的框架,一点新意都没有,试问一下,这对文学的发展是否有利?如果作者在评论看到的是谩骂式的批评,必然会为自己感到失败,那么将失去创作的东西?这是否对文学的发展有利?
  2、在网络上,文学作品的保护纰漏,文学作品的价值低廉。
  在《中华文学三千年》里,编者对于自《诗经》而始的历代民歌有着这样的评价“它推动历代文学家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基,而不是单纯把文学看成是闲情逸致的消遣。”正是社会把作家跟文学连在一起,在作家关心社会,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笔下生花,才能有辉煌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跟传统的纸质文学不一样,不需要通过严格的质量把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9
网上也没有介绍这个方面的,利是快捷方便,弊是对眼睛不好!呵呵```````
第2个回答  2013-10-19
利是快捷方便,弊是对眼睛不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