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锁定真银元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因其铸工精湛、币材良好、版别丰富、颇受藏家青睐,市场价格也因此一直坚挺,一些造假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银元。
真银元的特点主要是听声音脆而洪亮,有音韵,互击有余音产生,反之则伪;看其币面颜色润白,图案自然清晰,色泽细腻丰富。当然真正细致鉴定的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听声音、看外形、称重量、定成色。
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色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色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听声音一是*“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碰,用右手拿一定数量(8至25枚左右)的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并结合图案、花纹来鉴定。
看外形。真币采用压力适度的冲压,将银币冷压成各种文字、图案、花纹,其色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边缘线条粗细均匀,间距也疏密一致。人像、发丝、胡须、穗芒等细微之处清晰有度,毫不杂乱。
称重量。一般真银元流通时间长短有异,磨损程度各异。但同一品种、版别的银币,其质量不会相差1克。比如壹圆银币重量平均约26.5克,半圆重量平均约13.25克。成色为88%则定为真币。
定成色。对不符合银元标准的银元进行成色鉴定。可用硝酸液点试法。先将某个部位擦拭干净或锉一小口,滴上硝酸后,如冒绿沫,其成色则不高。观其颜色,成色在92%以上的银元,其颜色基本不变。成色在90%的,其颜色为肤黄或呈浅褐色。成色为80%左右,其色泽呈黑褐色。成色为70%左右的,呈淡绿色。成色为50%左右的,则会呈深绿色。
目前,市场上发现的批量伪造银元,主要采用铜镍等合金铸造而成,其特点各异:有的仿照民国三年“袁大头”银币图案,其颜色为白灰带青色,无光泽,声音尖短,类似其他私版;有的直径比正常银元小1毫米左右,重要的是其质量总在20克上下。
还有少数的是用铜、铅、锡等金属铸造的假银元,外表镀银,其特点为铜质铸造的假银元版图粗糙,音尖短而量轻,磨掉表面银色多呈现微黄,质量为21克左右;用锡、铝铸造的假银元,则图案模糊,质软无弹力,声音低沉。将银色磨去,锡质的为青灰色;铝质的为青黑色,质量均在20克左右。
另外,由于银币在长期不断地交换流通使用过程中,经过人手的抚摸、摩擦,其磨损的部分主要在钱体的突出部位表现出来,应是自然形成的光滑均匀,无方向性。因此,一般全部包装、无磨损,钱体又无包浆的高档银币可判定为假币.
1.首先看直径不能只靠手的感觉,必须要借助一些测量工具,我推荐用游标卡尺进行精确测量,测量精确的直径.测量可以取四个位置测量,再将四个读数取加权平均数.取加权平均的目的是,消除银币流通中的不均匀磨损以及币模瓢偏变形误差值,因为我们不能排除币模再长期高压力使用后存在的变形问题。通俗地讲,就是钱币流通时间长了或者是币模使用时间长了以后不是正圆了,而有了椭圆度。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银币就是应该是正圆的。每块币都是有椭圆度的,有的在直径上只是差几丝(一百丝等于一毫米),有的则能达到几十丝。
2.书中对银币质量,含银量及尺寸的介绍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抛开流通的因素,在银币的制造中这些标准就不可能是一个定值,它们都是有一个范围的,这就是我们制造业中所说的公差.这个公差可能是1%,也可能更大,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过,也无法研究,只有当时的造币厂的质检工程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公差肯定存在。但是,偏差过大,要引起注意。
3.不能过分依赖书上的介绍,书上对尺寸和质量的介绍,很多都是靠作者本人对自己的币测量得到的数值,或者是一个时期币模设计尺寸。要知道,币模绝对不是一套,每套币模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多朋友都喜欢研究银币的版别,如三年大头里的三角元、O版、甘肃版等等,但很少有人去研究银币各个版别在质量、尺寸及含银量方面的差异。所以说,书只是指导,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多琢磨与人多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