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下:二十四节气中哪个白天时间最短,为什么?

如题所述

我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就是在冬至的白天时间最短。

作为一个天文类节气,冬至也叫“夜长至”、“昼短至”。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中国就是属于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天越短。

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2日或23日的其中一天。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是数九的第一天,但并不是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高度角渐渐地高了起来,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每天散失的热量仍旧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天气也就越来越冷了。此时如果有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 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经是在第二年的农历正月、二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入春,因此就有了“九九艳阳天”的说法。

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数九、冬节、交冬、亚岁、长至节等,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而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的传统饮食普遍的就是北方地区吃饺子、南方地区吃汤圆,但除了饺子、汤圆,冬至美食可谓千里不同风。比如,湖南地区杀鸡宰猪吃“冬至肉”。有谚语称:“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江南地区有 “供冬至团”的习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内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以待客或赠送亲邻。北方地区还有“馄饨拜冬”的冬至食俗。因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还有,南京人冬至要吃小葱烧豆腐,常州人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贵州人冬至一般就是吃狗肉,杭州人冬至则是煮赤豆饭、蒸新米糕,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4

冬至白天时间最短。

冬至也叫“夜长至”、“昼短至”。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中国就是属于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天越短。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07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俗话说: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夏至短,冬至长。

所以,夏至的白天最长,夜间最短。从夏至开始,夜间变长,到冬至最长;冬至的白天最短,从冬至起,夜间变短,白天变长。

冬至,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冬至点),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区来说,冬至这天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届即一阳生,新岁实始。《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节,春之先声也。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而此时的南半球正值酷热的盛夏。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归线)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到了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回归线)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第3个回答  2013-10-27
冬至。因为太阳在南回归线的最远端。所以北半球的白天最短,而南半球的白天却最长。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2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