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算不算专利?是他发现还是他发明的?应该叫杂交水稻技术吧?

为什么书上说动物和植物不能授予专利权?能详细说说不?

1、杂交水稻不能算专利,而杂交水稻的杂交技术培育的方法算专利。

2、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某些人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由于Henry 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3、袁隆平于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

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扩展资料

袁隆平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1
按照中国专利法的规定,一种生物物种本身是不能申请专利的.(我总不能去申请"大熊猫"的专利吧).动植物的品种都是不可能获得专利的.
但是,培育一种水稻的方法,生产一种水稻种子的方法,这类的"方法"是可以获得专利的.目前,在中国的专利库中,关于各种不同的"杂交水稻"的"方法专利"有130多个,其中,有中国农科院的,有大学研究的,有地方研究所的,当然,也有属于美国,日本等外国人的.咱们袁隆平先生就拥有其中10个专利.
至于给外国人种有没有收专利费,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对方是出钱买种子,而不是买生产这种种子的技术.
现代的种子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即由这个种子长大的植株上再收获的种子,不具备生产能力,直接种下去会严重退化,产量大大下降,甚至根本就不发芽.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农民必须年年买种子,而不能象历史上的农民那样自己留种子耕种.
所以我们卖种子给外国,就象美国卖武器给外国一样,根本不担心被仿造.什么时候对方真有仿造的能力了,咱们再使用专利武器也不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26
这个应该属于植物新品种,不属于专利的保护的客体之一~
第3个回答  2021-06-22
都不是,申请不了专利,美国农学家琼斯于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理论。二战后美国、日本、苏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的“三系法”育种方案。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27年丁颖教授用栽培稻竹占与野生稻杂交育成中山1号水稻,此后,丁颖教授又采用印度野生稻与广东地方品种“银粘”杂交,育成一个特大穗型的品种,单穗稻粒达1300多粒,取名“千粒穗”(广义上的杂交水稻)。日本学者则在1917年就发现了野生不育系,1959年日本东北大学把中国野生稻的细胞质导入到日本栽培稻中,发现了花粉不育现象.之后,以日本的九洲大学为中心,又开展了把一个叫做"辛索拉·包罗Ⅱ"的印度籼稻品种的细胞质导入到粳稻的试验研究,这个印度稻的细胞质能使粳稻发生雄性不育,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于1960年以印度籼稻Chinsurah BoroⅡ为母本,与我国台湾省粳稻品种台中65杂交,再以台中65作父本连续回交育成包台型不育系(BT型)并于1966 年三系配套成功。(1972年我国引入包台型不育系,先后转育成黎明A、丰锦A、滇一型、滇三型等粳型不育系)。日本 农业技术研究所学者渡边用缅甸籼稻里德稻与日本粳稻藤板 5号杂交,1958年育成具有里德稻细胞质的藤板 5号不育系,1972 年 ,国 际 水 稻 研 究所 Vimani博士育成具有台湾本地 1号细胞质的 Pankhari 203不育系,。黄耀祥1959年育成新中国首个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高产稳产的早籼矮秆常规稻广场矮,在水稻育种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1959年杨守仁首次提出籼粳稻杂交育种刊登在农业学报上。1964 年裴新澍第一个提出“相对遗传力理论”的两个基本公式,概述了杂交亲本与子代的遗传关系,在国内外引起普遍重视。1966 年,袁隆平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1970年冯克珊李必湖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系野败,1971年朱英国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系红莲。1972年,张先程最先选育成功野败籼型的恢复系 IR24。颜龙安1972年带领课题组最早育出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18.74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47.59%。1973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袁隆平1974年培育成功自己的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91年版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列出了23个杂交水稻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里,只有“南优2号”为袁隆平的成果。此书由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主编,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1981年,来自福建三明农科所的谢华安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汕优63”,这个初期科研经费投入不足10万元的项目,却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横扫中国大地,最高峰时期曾经占据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的45%,累积种植面积占杂交水稻主要品种的21%(2006年数据)。
第4个回答  2019-04-27
已经是首富了,千百年后人们还记得袁隆平,有几个人还记得王健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