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东方市铁路中学语文组吴小清 【摘要】 近一段时期以来,语文界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我们的课堂应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下语文教育陷入一种低效,被遗忘的境地,被多数学生无辜地视为众多学科中的“鸡肋”。众所周知,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提高,主要依赖平时积累,厚积薄发,循序渐进。因付出的热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报,再加上社会普遍功利意识负面作用的影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语文没有了情趣、文学、审美、情感的“追求”,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学科特点,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语文在考试中争不了更多考分,不如学数理化学科见效,而真正热爱的语文学生不多,难于持之于恒坚守,导致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上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衍生出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突出的弊端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和审视这门母语,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现实难题。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一条途径。 有效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那么到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共同预习,教师静心阅读裁剪教材,让学生温书明确方向我们老师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主体是学生,引导是老师,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课堂上,不是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而是现在我们要去适应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行为取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备教案,备学生,备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备教材,就要用活教材,整合资源,创生开放性的语文课程。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该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的重组或增删。可以在宏观上驾驭课程,构建自己的阅读教学系列,写作教学系列。还可以选用文化内涵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从课内联系拓展到课外,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一个语文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影响,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基本的保障。把新课标落实到实处,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读点书,多点文化沉淀,超于教材的分析、教法的选择,而有了一股风力气势,抓得住学生,吸引的了学生,然后才能谈得上真正有效。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个方向,课前也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我一般会在上新课前,参考教材与教辅,依据我教学设计,抛出课文的重难点,提出一二个大问题,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先走一步。避免课堂变成教师一言堂,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合作探究。二、大局着意,教学目标与环节相辅相生,让学生渐次有整体感自身准备好,备好学生之前,一堂优质有效课还得在大局上有重高屋建瓴把握,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整体感,渐次形成作品和学科的系统。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规定和设想它在指引教学方向,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激励学生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的作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应围绕目标进行。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与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成两张皮,形同虚设。犹记第一次公开课,我上的《短歌行》,本设计重点是诵读并想象诗歌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慷慨胸怀,这设计本来很好,后来我却在诵读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延展,为了追求课堂的风趣变成天南地北,不着边际的“侃大山”,甚至为了取悦学生和增加表演性质而“大放羊”。这在目标中根本没有涉及,况且后面还有很多诗歌分析,关键句子分析,由此耽误。结果这些沦为低效的废话,浪费学生的时间,耽误了其他目标的完成。所以教师当讲则讲,一篇文章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如果要几课时教完,每一课时都要相对独立完整,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有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有完整有致的教学流程,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学生呢,才有实实在在的知能收益。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不宜做作,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整体的才能牵一发动全身,提纲挈领。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节课,都有其系统和结构,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每一节课,帮助学生去梳理建构知识的内在层次和逻辑感,确立整体感。完善全面的语文能力建构,避免出现残缺,支离的、随意的、功利性的教学环节,让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不脱节,做到相辅相成,提高有效性。“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三、问于当问,问题设计相机穿插课堂,让学生进入文本要领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态,一个最重要的有效方法就是如何进行问题设计。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挑战性问题就是有效问题,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活课堂,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而无效的问题一易重复,令人生厌;二易主次部分,无效、零碎、突不出重点;三易学生来不及思考,没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没有悬念和情趣,胡乱设疑。本人在引导学生鉴赏鲁讯先生的《祝福》时,可考虑提出系列问题:① 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小说中有没有写到鲁镇的人们对她的称呼?(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现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请大家找出并作简要分析;② 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运的动词吗?祥林嫂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祥林嫂不是改嫁给了贺老六,为什么没有改称“贺大嫂或老六嫂”而始终称为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疏漏?还是他的有意之笔?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通过创设如上系列“小步距”问题富有激活性,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如上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分析解疑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自觉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真正实现读文—品文—赏文。在教授《沁园春·雪》下阕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⑴ 下阕中提高的英雄人物有什么共性?⑵对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毛泽东用了一个怎样的字对他们做了总评价?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评价?⑶ 你认为谁是真正的英雄?请说出你的理由。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相悦以解”、“从容尽其声”,还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并能从对文章的实际探究中,悟到阅读文本的要领,举一反三,跨进阅读文章的大门,形成较强的感悟能力,建立阅读方法,培养了浓厚的探究思考的兴趣,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自然事倍功半。四、教学环节、交互激发,引导合作,让学生由内而外感悟《新课标》“教学建议”一节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是看教师的引导,引导艺术是否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并升华新的认知。初为人师那会,上过一些“受益一生”的公开课,那次笑容满面、声情并茂,开始学生确实被我吸引住了。课堂依然在延续,教师严格操作教案上事先设计好的步骤,站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可能是担心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有些问题就自问自答了。此时,我往学生当中看去,发现学生那股新鲜劲已经过了,课堂气氛也沉闷了许多。学生们有的看窗外,有的在下面相互议论着什么,有的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突然,下课铃声响了,我从教师的脸上看到了沮丧。这时,一位教师走上去安慰说:“你的教案设计的很好,上课的思路也很清晰,是学生没有跟上你的思路。”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听到这话,我沉思了很久,心里在想:课堂教学活动,是谁服务谁?是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吗?还是老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学生思维呢?这就要求,老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势”而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我们在处理思考这一环节,我们有时不自觉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两三个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就自己讲解。在整二个探讨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可以偷懒,只要有学生回答正确,问题就会被认可。至于其余的学生真会还是假会,就不得而知了。再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如果换种解决 方式,这种现象就会被杜绝。教师将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每个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小组内交流、探索,定下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再共同解决,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这样学生不仅被引入文本之中,自然兴致高涨,参与的愿望也非常强烈。教师真倾心语文,真爱学生,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高洁的思想,精辟的文理,珠玑的语言的感染,必然精神抖擞,真情真意伴随语言流淌,叩击学生的心扉,弹奏出学生的心灵之音,而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等都是对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语文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课堂教学回归到自身,与教师的设计和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摆正语文教学心态,有效的设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关注内容的合宜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上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让语文走出现实泥沼。 参考文献:1、 朱永新教授《我的教育理想》江苏教育出版社2、 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3、 高万祥《语文的诗意》 教育科学出版社4、 薛贵亮《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浅说》《中学语文》2005年10期5、 焦名海 《语文“生命” 课堂的建构》中学语文教学 2003年7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