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潮阳英歌舞的由来么?

哪些地区有英歌舞?分为多少节拍?最出名的是哪只英歌队?

第1个回答  2013-10-11
寻根溯源

潮阳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在延续中有一定变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成为潮阳地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潮阳英歌以豪放、遒劲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关于潮阳英歌的渊源,学者专家早已作了许多探究,虽至今未有定论,但大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即潮阳 英歌是流而不是源, 其形成可溯明代甚至更远。至于直接的源头,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 说来自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鲁西的"柳林秧歌",一说来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说来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南方汉民族民间舞蹈向以轻灵清秀为特色,然而,在粤东滨海一隅,却繁衍着这样一种只有雄浑、苍劲、凝聚了黄土地厚重感的陕北腰鼓才能与之相媲美的英歌舞。其中有何原因呢?

首先,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接衍化,使潮阳具有一个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独具岭海又兼有旧邦的岭海文化的氛围。与祭祀驱邪相关。从出土的新石器、铜盂孤山晋墓文物看,本土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中的傩文化与祭祀为英歌渊源重要部分。

潮阳背山临海,环境险劣,灾害屡见,限于条件无力抗击便产生拜物教,祭祀祈求消灾弭祸。如唐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韩愈派人来今海门镇之大湖祭神,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也",明嘉靖卅六年,"鬼物(马精)奔腾附行""吾邑烽火不绝.炮鼓之声相闻。"今英歌表演者面脸谱应是祭祀傩舞面具简化,南山英歌前棚有击小鼓.至今英歌仍参加游神驱邪,说明英歌形成与祭祀驱邪有关。且潮阳也祭祀双忠烈,"邑城每年二会双忠会有锦衣舞马之欢".可见英歌游行、英雄气质与兹可算一脉相承。

再有儒家祭孔。方志载:"用舞生三十六人""左手执签右手秉翟。舞者用簇节二架朱竿龙首衍五色线九节舞长执之以缀兆疾徐行立追止之则以道舞焉者。"耍蛇者指挥队形变换是否受
祭礼导舞启发而形成,极有研究价值。

其次,从宋元开始,闽地文化西渐潮汕以至潮阳。宋元潮州、潮阳闽地它员最多.此后闽地又为种族大迁移中转站,仕宦者与移民来此者将闽地文化带来潮阳。称为有唱的西胪尖山英歌(`97潮阳英歌艺术节该队或许仓促未表演英歌唱的部分),在队员执小鼓、碎步表演,据考来源于莆田花鼓舞。而莆田为潮阳好多姓氏发源地,甚至有的寻根至打铁巷。可见闽地文化西渐是潮阳英歌形成的重要因素。

再有,明朝时,戏剧、民间舞蹈为英歌形成条件之一。"潮阳俗尚戏剧",有舞台、土台,也有做"涂戏",唱英歌前身应是说唱,后来为游神赛会适合行进形成英歌这样情绪舞蹈。方志载:"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方阵迹,迎神衍巷,""为赛神灵沸管笙签,衣香簇影满春城。"今英歌之前列扮人物表演,后棚的潮剧片段如《桃花过渡》、《双摇槽》《仙公仙母》、民间舞蹈《打鸟记》、武术表演等可谓熔舞蹈、戏曲、武术于一炉矣。

舒展优美

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长,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此外,还有"醉槌"英歌,舞时舞者形似醉汉,别具神韵。中板英歌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五棒、七棒(英歌舞)构成一组动作的,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构成一组动作的。其锣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中板英歌主要也流传于文光、棉北、城南一带,其特点是于稳健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

艺术流派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潮阳英歌形成慢板、中板、快板三大类别,其中:
慢板:打法有三、四槌,槌长1.6至1.8尺,每击一组槌有一次旋糙,俗称"醉槌"。锣鼓配套有低音大战鼓、铜锣、苏锣、大小钹,发音节奏缓慢,好似宫廷官员出巡或游神鸣锣开道,大战鼓和苏锣发出音响又有古典宫廷特色,表演无宋江、时迁(耍蛇人)等梁山好汉脸谱,也就是未受《水浒》戏曲影响。所以慢板英歌是由祭祀舞蹈和民间舞蹈融化而成,是潮阳英歌最早流派类别。

中板:槌长57公分,比慢板短,比快板稍长。打法有5、7、8、10、11、l3下分别组成,每组有二至二下平肩向外360度旋槌,舞步以南拳中的大战马为基础,平肩向外横转槌,配轻快、活泼的中鼓、铜锣、大小鼓,表演灵活机动.可以边行进边表演。其中司鼓兼指挥者化妆为宋江。从方志记载以及明朝留下文字看,潮阳当时复城隍置社稷兴学建庙甚多,吸收民间艺术、戏曲、武术而形成中板英歌.

快板:槌比中板英歌稍短,仅1.2尺,队员一半执手鼓,执小鼓槌扣击,锣鼓配套是由潮州大锣鼓、斗锣、大钹、钦仔组成。表演者画梁山好汉脸谱,表演形式、技法、套式、图案变化错综复杂,动作灵活、节奏快速,气势波澜壮阔。且有后棚小节目表演。从舞蹈生态学观察,大南山区山民亦林亦农,条件艰苦,劳动负荷重.文化活动缺乏,又因阶级压迫深重,屡次发生农民起义,英歌流传至此节奏加快。又因社会发展.各种文艺形式臻熟,无论音乐、戏曲、民间舞蹈、武术.好多融化进英歌来,加上外来文化传入,形成了快板英歌 。

珍视遗产

至今潮阳英歌仍在广泛流传和不断发展,主要传承人有洪飞鹰、郭耀扬、陈汉隆、姚欣塔、杨卫、周修兴、陈坤利、林阿饱等。潮阳英歌分布面广,辐射力强,几乎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有些镇甚至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或不同年龄结构的英歌队伍。1996年11月,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化生态发生剧烈的变化,潮阳英歌已失去往日的光彩,濒临断代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潮阳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1
“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广泛流传于潮汕各地,尤其在潮阳、普宁等地,更是盛行,英歌舞在流传的过程得到不断的创新发展。
英歌主要在春节和元宵期间活动,遇有盛大庆典或其他喜庆节日也必参加。英歌表演的是梁山泊众英雄乔装打扮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但表现手法富于写意性,既不叙述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群体的形象,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从整体上体现出男性粗犷雄浑的阳刚之美。
关于英歌舞产生的年代,《潮阳县志》有“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之句,但载述不详。从以梁山泊好汉故事为内容,以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英歌舞大致相同的形式来说,可能可以从明朝算起,如果从英歌舞所蕴含的民间舞蹈特点和宗教意识来说,则可能时间要推前很多。
关于英歌舞的由来,历来有下面几种说法:
①受祭孔仪式的启发。旧时每年八月廿七日祭拜孔子时,配有整套的音乐和舞蹈,舞者有“执短竹”的,这和英歌舞者的“执短棒”有近似之处。
②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傩”产生于周朝,是祭神驱鬼逐疫的祭仪活动。英歌舞崇拜田元帅,田元帅是戏神,这是青蛙图腾崇拜的遗存。英歌舞脸谱都是黑白、鬼脸,多显凶杀之气,有的服装背部画有交叉的双剑,演员配合动作发出各种鬼叫的声音,后棚队中有一对仿傩礼中傩公、傩母的老人称师公、师婆,以及英歌的队形变化即古傩舞的驱鬼动作等等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可以证明英歌舞是古傩舞蹈改造而来。
③受戏剧影响。戏剧里的英雄人物,通常是群众学习的楷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讲述英雄的故事,模仿英雄的行为。特别是梁山泊好汉故事出现在戏剧舞台之后,更激发了群众自发学习的兴趣,渐渐地,舞台上的演出就衍变出了群体性广场表演来。
④受农村游神赛会、传统节日摆花灯屏等活动的启发。人们照着彩屏人物的脸谱、装束,仿效梁山泊英雄,表演勇猛的动作,场面壮观,符合群众祈福迎祥、扶正除邪的愿望。
⑤由山东大鼓子秧歌(花鼓子)演化而来。因为山东用双手执双槌各击花鼓子双鼓面,所使用的槌子与潮阳英歌舞所执的双棒槌是相似的,舞蹈语汇所体现的内容以及舞蹈表演程式,也都有相似之处。潮阳西胪尖山乡群众认为英歌舞是由福建传人,相传公元1573年明万历年间,尖山一世祖多次从莆田来到尖山一带给人家看风水,见尖山灵气,便在尖山创寨。相传尖山一世祖是个身怀英歌艺技的人,英歌舞艺便逐渐传播,流扬至今。综上,可以说英歌演化的途径,由山东逐步经安徽(安徽形成了打花鼓形式)再经福建莆田一带(此地建国后仍有唱英歌)而传入潮汕。
⑥为反抗官府豪强而创编“英歌”形式来传武习艺。因为英歌的主要舞蹈动态和组合编排,都可以看出深受南拳武技的影响。例如潮阳西岐英歌在步法上以南拳的四平马、大弓步和金鸡独立等舞步作为上盘式,把小弓步和战马步作为中盘式,把单坐莲步和双坐莲步作为下盘式,上、中、下三盘式的有机交织,表现舞者腿功非凡,矫健敏捷的特点。
英歌舞的音乐和舞蹈的律动有着共同的风格特点。英歌舞在音乐节奏上以方正、对称、刚强、威武为特色,与舞蹈律动上刚劲、矫健、勇敢、威猛的风格是相一致的。
节奏强烈的民间舞蹈音乐,其乐器构成往往离不开“鼓”,“鼓”和“舞”生成“鼓舞”一词正是源于最初的“击鼓而舞”。从原始社会的“土鼓”到后来流行于各地的不同质料、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鼓,形成一个庞大的鼓的家庭。以质料说,有铜鼓、木鼓、皮鼓等;以形态说,有大鼓、小鼓、长鼓、扇鼓、铃鼓、腰鼓、手鼓等。秦汉时代已有“盘鼓舞”等多个舞种。明清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各种各样的鼓舞,鼓有拿在手里的,有背在身上的,有挎在肩上的,有放在地上的,如山西“威风锣鼓”,安徽“凤阳花鼓”,甘肃“太平鼓”,陕北“安塞腰鼓”等,千姿百态,争奇斗艳。
英歌音乐也离不开鼓,以大鼓、月锣、苏锣、大小钹、钦仔等乐器组成锣鼓队,锣鼓队员除司大鼓者按宋江打扮外,其余皆着武士服饰。锣鼓伴奏速度和舞蹈节奏一致,也是慢板、中板、快板三种类型,在快板、中板中,情绪热烈时一般伴有呼喊声和螺号声。
慢板:慢板英歌有三槌和四槌二种。它的锣鼓配套,是由一个上皮下空的低音大战鼓、云锣、苏锣、大小钹组成,发音“隆——查的,隆冬隆冬匡”,节奏缓慢,带有古典宫廷式的特色,相似于明、清年代潮阳县孔庙祭孔的锣鼓配套和鲁西南的鼓吹乐配套。现在海门、井都、棉城的英歌队大都是这类打法。
中板:中板英歌有七、八、十槌等几种。它的锣鼓配套,是由一个中鼓、云锣、大小钹组成。由于它的动作组合,只有七槌或八槌或十槌等的一套组合,在表演中,也只有队形图案的变化,因此,它的指挥者,系由一个扮作宋江的司鼓手,自己背着鼓,边打边指挥着队伍的前进和图案的变化。这一类型的锣鼓敲击法较为简单,发音轻快活泼有朝气。
快板:快板英歌分对打套式、南山文派、南山武派三种。由于它的表演形式、技法和图案变化都较为复杂,因此,它的锣鼓配套和打法,也就有较多的变化。这一类型的锣鼓配套,由一个潮州大鼓、几面斗锣、几面大钹、一个钦仔组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