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到底是应该叫嬴政还是该叫赵政呢?说明理由?

请把理由说清楚喔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先秦时期,姓和氏两者是分离的,简单说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

现在说说秦始皇的姓,秦始皇姓嬴,这个姓源于舜时期的伯益(也叫大业),被舜赐姓嬴。伯益最擅长的本领是驯化鸟兽,畜牧和狩猎,而这些祖传的本事成为了其后裔发家助力,在商朝伯益一族成为显贵,到了伯益十世孙蜚廉的时候,蜚廉和大儿子恶来都成为商朝的重臣,周武王伐纣的时候,恶来被周武王杀死了。蜚廉的二儿子叫做季胜,季胜应该是投降了周武王,侍奉新建立的周政权。

季胜的曾孙造父善御,就是擅长驾马车,造父在徐偃王作乱的时候给周缪王驾车,兼程驱赶回周朝,日行千里,平定了叛乱,有大功,得宠于周缪王,周缪王就把赵城这个地方封给造父,造父一族人从此就以赵为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土命氏),这就是赵氏的来源,造父也成为了赵氏的得姓始祖,造父一族就成为了嬴姓赵氏,其后代建立了赵国。

说完了季胜一系,就回过头来说说季胜的哥哥恶来一系,恶来因为被周武王杀死,恶来的后代因为恶来的缘故,在新政权之下境遇并不好过,只得依附于得宠于周王室的同宗造父,《史记》上说非子一系依附造父,所以也跟着造父族氏赵了。到了恶来的五世孙非子的时候,非子因为擅长养马,马匹繁衍的很快而受到周孝王的宠幸,周孝王就封给了非子附庸的地位,封地在秦地,让非子接管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非子就成为了秦国的始封之君。因为秦国是恶来的后代,赵国是季胜的后代,这两者都是出自蜚廉,所以这就是秦赵同宗的由来。

前面说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也就是说从伯益开始,他的后代都是姓嬴,到了造父这里还是姓嬴,这个姓是改变不了的,那么能改变的就只能是氏了,氏以别贵贱,通俗来说就是大小宗的区别,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造父因为被封在赵城,就以赵为氏,那么造父就是嬴姓赵氏了。而《史记》里面说非子一系因为依附造父,所以也跟着造父族氏赵了。非子一系因为失势,而依附得宠的造父一族,并且以造父族的赵氏为自己的氏,这个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按宗法制,在蜚廉一族,恶来一系是大宗,季胜一系是小宗,现在小宗盖过大宗,非子一系依附造父,氏赵都是不得已的无奈之举,谁让自己失势,造父得宠呢!但是非子自己争气,马养得好,得到了周孝王的宠幸,直接被封为了附庸,并且得到了恢复嬴姓祭祀的权力,这样地位一下子就超出了造父一系。

想想非子一系本是大宗,却因为失势而长期依附于小宗,现在地位超过造父一系,有了祭祀嬴姓的权力,更有了封邑,那么这个依附小宗得来的赵氏是否有继续保留的必要。如果继续保留赵氏,那么氏所以别贵贱的作用就无从谈起,也就直接承认了非子一系从大宗直接沦落为小宗,嬴姓赵氏的小宗,造父一系的小宗,但明明自己才是大宗。所以非子在地位超过造父一系后,应该另立氏,以区别贵贱。那么另立什么氏,按照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的传统,就是以非子的封邑秦作为非子新的氏,即秦国是嬴姓秦氏,所以秦国国君一系应该是嬴姓秦氏。但是《史记》里面明确记载秦始皇叫赵政,是否非子没有改氏,继续沿用赵氏?

其实不然,《史记》里面,非子之后,出了秦始皇之外,没有其他人氏赵,这才是可疑之处。如果非子的赵氏继续沿用,那么作为秦国始封之君的非子的氏,在非子以后的秦国宗室里,特别是国君,几乎没有人使用,继承祖先的爵位却不使用祖先的氏,简直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这在先秦宗法制里简直不可思议。继承祖先爵位的只能是大宗,而大宗是不会改氏的,大宗绝嗣小宗才会入继。赵氏有分出小宗邯郸氏,邯郸氏在一般情况下没有资格入继赵氏,除非赵氏大宗全部死绝。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会有赵政的记载呢,恐怕和他出生在赵国有关,或者是太史公一直认为秦国是嬴姓赵氏。这一点应该和秦汉之际姓氏合二为一有关,已经混淆了。秦始皇出生时在赵地,以赵为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继承国君之位后,再用赵氏显然不妥,只能改回秦氏,所以很多文献中也有称秦始皇为秦政的。所以综上所述,秦始皇的姓是嬴,氏可以是赵,也可以是秦,个人以为秦更符合实际,因为和秦国国君的氏名实相副。在秦汉姓氏合流之际,叫秦始皇为嬴政应该是正确的,秦政也是可行的,赵政也可以,有些文献中还称之为吕政,原因来自秦始皇乃是吕不韦之子一说。但是说到底,作为伯益后裔的秦始皇,只能是姓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05
上古时代,姓氏有区别。姓为族号,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的符号,为姓的支系。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第一编《浑朴时代》第六节《名姓氏族之辨》上说:“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故一姓分为数十百氏。”姓始于母系制时代,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时代,常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情况比较复杂。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秦本纪》。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综上所述,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这几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却注视着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古时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著正史时,严格按照先秦时代(包括秦朝)的贵族姓氏制度,只称呼秦始皇为赵政,而无嬴政一说。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赵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赵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28
秦始皇的正式个人名字是叫“ 赵政”,这是确凿无疑的,《史记》、《淮南子》这些书里都明明白白写着的,为什么不相信经典史籍却轻信那些胡言乱语的网文呢。
“嬴政”这个名字其实是后人生造出来的,史学家们已经考证出现存最早出现“嬴政”一名的文章出现于西汉末王莽时期,作者是一个小吏。这篇文章得比《史记》这些经典晚了一百多年,但却莫名其妙地把“嬴政”传播开了,甚至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普通百姓熟知,真的可以说是遗毒深远。
为什么不能叫“嬴政”呢?不是姓嬴吗?
对啊,是姓嬴。但是初接触先秦史者不知道的是,姓这个字,在先秦时表示的是部族名称,也就是族名。所谓“嬴姓”是古语概念,换成今天的话则是“嬴族”。先秦时还没有形成汉族,甚至华夏族也只是后世学者定义的,当时人们的族属概念主要还是自己先前所属的部族(也就是部落),一个人的祖先来自哪个部族,他就“姓”什么,所以这个姓是不放在名字里的。而我们现在放在名字前面的姓则是家庭的名号,它就是先秦时期的氏,后来被混称为“姓”或“姓氏”。“嬴”就是舜帝赐给伯益所统率的部落的名号,而秦始皇家庭的祖先就是这个部落的成员,所以秦始皇家族“姓"嬴,但他不能叫"嬴政",他只能因为是嬴族里的赵氏家族的成员而叫“赵政”。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2
其实很简单 秦国王室应该叫赵。。。而不是赢 在春秋战国时代 古人称氏不称姓 其实咱们现在所说的姓 比如你姓李 他姓王 在春秋战国时代 就是氏 而不是姓
秦国和赵国 祖上是同一脉 有人说因为秦始皇是赵人所生 所以才有争议叫赵政 纯属放屁加无知 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 同样都是赢姓赵氏 这在史书有明确记载
而赵国的王室 比如说赵武灵王赵雍 现代人直接就写赵雍 而在秦国 当时的时代 秦始皇是叫赵政的 秦孝公也应该叫赵渠梁 而不是嬴渠梁 两国王室是同姓同氏 一个祖宗 而现代很多缺乏历史知识的人按照现在的感觉 看史书写秦国是赢姓赵氏 想当然的就给秦国王族弄了个赢姓加到名字里 其实是很可笑的行为 应该赵作为姓才对 还是那句话 战国时代称氏不称姓
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姓 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战国时代的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0-23
是“嬴政”还是“赵政”?有这样一句话:“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笔者认为应该是秦王赵政,而非嬴政。我们知道在氏族社会里,同一祖先的后裔往往聚居一处,彼此称呼时,因同属一姓,所以不必去称呼其姓,只呼其名。后来由于同族人繁衍,越来越多,往往分居各处,于是各自立氏,以为区别。因而周代有“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之说。就拿贵族来说,有以封邑为氏的,如齐国之祖太公本姓姜,因曾封于吕,于是以吕为氏,称为吕尚。造父本姓嬴,以封于赵,以赵为氏。有的以官为氏,如司马、司徒之类,司马迁之祖程伯休父(程是封邑名),在周宣王时,受封为司马,其后于是以司马为氏。有的以住地为氏,如鲁国的东门襄仲、柳下惠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示名氏的方法不必细说。秦始皇名政,因生于赵国邯郸,遂以赵为氏。《史记·秦始皇本纪》明言“姓赵氏”,意思是以赵氏为姓,所以后人应当称始皇为赵政,不应当称嬴政。?《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有之。”高诱注:“始皇生于赵,故曰赵政。”这话是对的,但还不够明白,应当说:“始皇生于赵,以赵为氏,故曰赵政。”后来氏变为姓,以赵为氏,就是以赵为姓。汉初陆贾曾对刘邦说:“秦任刑法不变,率灭赵氏。”

  这里“赵氏”指始皇子孙,如不知始皇以赵为氏,将误解此句为灭了其他的赵氏。?日本人陇川资言作《史记会注考证》,于是《始皇本纪》说:“周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由此为赵氏,是秦之所以氏赵。”其实也就认为是赵政,而非嬴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