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西城是哪里?

如题所述

西县始名当不迟于秦武公置郢、冀二县之时。秦统一后仍为西县,两汉、三国仍之。据有关文献综合,西县在三国时的地域,大致包括藉水以南,赤谷水以西,长道镇以北,祁山、红河、藉口以东的地区。大范围辖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部,礼县的东北部。西县治所,当代尚无一人专文论述,笔者不揣浅陋,在编写新〈〈礼县志》时将西县治确定在今礼县红河镇。首从文献看,主要依据是《水经注‘漾水》在记载盐官水(今仍名盐官)之前有这样一段文字:“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流泻,合成一川,东南流迳西县故城北”。在本段末句之后,.郦元加了很长一段注:“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厂死嚣愁,穷城守。时颍川贼起,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岑等壅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濯城,城未没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王元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圭。但广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习伪为杨廉也,置杨廉县焉”。另据其它文献综合考证,王莽时西县改为西治,晋改为始昌,后魏时红河一带改为杨廉县,后周省。二从出土文物看,红河一带曾出土享誉世界的“秦公簋”,王莽时铸造的大量五铢及刀币、铲币。这些都是西县治的佐证。三从实地考察看,完全符合伐魏路线亮军先由汉中盆地经略阳而至徽成盆地,再由下辨或建成北向即到达西县境上的祁山。经卤城而北就到了西县治。若再欲北进,经杨家寺,越木门谷便至上治(今市西关子镇)和天水郡治(今天水新阳镇)了。这是一条坦道,也是一条捷径。以今道里计,西县治与上圭治之间为60公里左右,西城南距卤城不到20公里,距祁山仅25公里。依据文献,文物、地形、水系考察,西县治位于礼县东北部边界的红河镇当属无疑,但在有关的某些志书中,在近年发表的一些短文中却产生了诸多岐说:或日在今西和县治白石镇附近,或日在今西和县属长道镇,或日在今礼县盐官镇(因“卤”与“西”字相状而伪,原本“西城”伪为“卤城”),或日在天水秦城区所辖之小天水,或日在清水县的猫儿谷河,也有人认为在今礼县治。这些说法均与文献记载、实地考察不符,故不详赘。要说明的是,近几年在祁山西端的北呀(今名大堡子山)出土了一些文物,省田野文物队抢救性的挖掘了基本被盗掘一空的三座大墓,初定为“秦公墓”(该山墓地属祁山西端,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西县是先秦西垂的改称,所以西县治在长道镇的说法又活跃起来。但笔者认为,或“秦公墓”在此山上,也不能证明西垂宫(西县治)就在长道镇而在不在红河镇。四、阳蹊辨被笔者视为第四次出祁山事实的阳蹊之战史志均有记载的具体地望,绝少有人涉及。笔者虽着力搜求,但只在两处发现:《诸葛亮北伐路线示意图》中,将其标在白龙扛流经今武郡县治一带的北岸;刘琳《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注:“据《辅臣赞注》建兴八年,(吴懿)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曜。则阳郧必在南安郡境。南安郡辖今陇西,武山等县地,阳期当在武山西南一带”。前者系示意图,未言所据;后者虽未中“的”,但至少是限定了范围:很有深入探讨的价值。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魏》,南安郡治襄武,辖今陇西、漳县、武山、礼县西北部地区。该郡为当时羌人聚居地之一:魏延、吴懿西入南安郡的必经路线,一定是沿西汉水而上,经下辨;建威而至今礼县东南部。再沿西汉水北上而到达今礼县城关镇。然后不东向入西县界,而北向入南安郡界。据实地考察,今礼县北有四礼公路通武山,起于礼县城,沿崖城河北上,越木树关即至武山界的杨河,迄于洛门南的四门。全长60公里,树关距礼县城25公里,距四门25公里。此公路—直在木树关南北峡谷中穿行,谷中均有水。值得探讨的是,木树关以北峡谷今名杨河,木树关以南峡谷亦称阳河,因崖城河位于西汉水之阳,故名。今公路沿线地域,三国时基本为南安郡辖地,窃疑以木树关为界的南北峡谷,即建兴八年魏延、吴懿入西羌,于南安郡境内破费曜的阳期。另掘《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襄武有五期,杨盛分羌为五部,错居旁,每期为五聚,于是有五期之号。笔者又窃疑今四礼公路两侧的峡谷,不但是阳辨,而且是五茹之一。按〈〈礼县志》载,礼县、武山交界的木树关,一直是重要关隘,历代设兵防守,系礼县的五关之一。木树关位于祁山的西北,东界连三国西县。曹魏为防刘蜀北侵,于此设防戍守,拒魏延、吴懿于阳之中,当属不悖事理。《诸葛亮北伐路线示意图》将阳莫定位于今武都县治一带,所据不可知,大概是因前汉陇西郡辖县有羌道,羌道当然是羌人聚居地,而且羌道有羌水流入白龙江,于是误以为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就是沿白龙江进入羌道。殊不知西羌地域辽阔,建兴八年魏延、吴懿入的是南安郡的羌中。查三国魏时南安郡的辖地,并不包括白龙江上游的今武都、宕昌、舟曲(甘南州辖)三县交界的地区。故笔者认为,将阳期定位于前汉之羌道县境内是不当的。’五、木门辨木门,是诸葛亮五出祁山退军时,张备追亮途中,为壳设伏兵射杀的峡谷。这一事实,史志有载。《常志·刘后主志》:(九年)夏六月,亮承平旨引退,张郜至青封交战,为亮所杀”。《陈志·后主传》:“(九年)夏六月,亮粮尽退军,卦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陈志·张合p传》:“亮还保祁山,郜追至木门,与亮交战,飞矢中郜右膝甍”。刘琳注《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中:转引《御览》卷291,引袁希之《汉表传》:“亮粮尽,军还至青封木门。剖追之。亮驻军,削大树皮题日:‘张死此树下’,豫令夹道以数千强弩备之。刽果自见,千弩俱发,射剖而死”。据上述记载,张郐死地有三种说法:曰青封,曰木门,曰青封木门。刘琳据青封木门连读,注为:“青封与木门当指一地,青封盖为乡亭之名。木门,即《水经注·渭水》之木门谷。”任乃强注《华阳国志》云:“木门,谷名。祁山北有木门水,北流入藉水……是合败死在祁山之北,亮退守卤城南北围之前。与《晋书》张同宣帝懿分攻南北围之说不合。《三国志·后主传》云:‘夏六月,亮粮尽退军,郐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夫膝非致命之地。当是合于木门被箭,仍督军进攻祁山,并追亮至青封,战败死……”青封地当在祁山之南。”对此二说法,笔者认为刘琳的说法是对的,当从之。但补充一点,木门谷南端位于西县治北10多公里处,西垂乃秦先祖的封地,是否为秦封木门?任乃强先生的青封、木门当指两地的观点大值得商榷。第一青封木门连读,青封在前,木门在后,木门北口已达于藉,那么青封当在藉水以北了,显然不合当时退兵路线。第二,查《晋书·直帝纪》,其中并无张郜与宣帝懿分攻南北围的记载,倒是在《常志·刘后主志》中有记述:“九年春,丞相亮复出祁山,始以木牛运。参军王子守南围。司马宣王拒亮,张郜拒平……夏六月,亮承平旨引退。张至青封交战,为亮所杀。秋八月,亮还汉中”。五出祁山始末,时间交待的很清楚:张郜拒平于南围(祁山之西)是春天发生的事情;张合p为亮所杀,是夏六月发生的事情。时差一个季度,有什么“不合”的呢?任先生是把诸葛亮进兵与退兵前后分别发生的两件事情,误为退兵时同时发生。所以他把青封定在木门之南或者祁山之南某地的说法没有道理。下面笔者谈些个人辨识。木门谷的位置,按《水经注·渭水》注,渭水支流藉水在北流经上圭县及左佩的四水之后,接下来就是“藉水右带四水,竹岭东得乱石溪水,次东得木门谷水,次东得罗城溪水,次东得山谷水,皆导源南山,北流入藉水”。《读史方舆纪要》卷59,于秦州下释木门谷,注同水经。但当代的一些研究者却把木门谷界定在礼县罗家堡至天水牡丹乡的峡谷内。1987年的《天水年鉴·天水市政区图》,更是具体的将木门谷标在稠泥河之东,下马庄与大柳庄之间的位置。笔者根据考察,今天水市确定的木门谷(即稠泥河)水,流向与文献记载相背,是南流入西汉水,而不是北流入藉水。故此界定难以成立。木门谷的准确、合理位置,笔者以为当是今秦岭乡西北,由铁炉至藉口的峡谷。理由是:1.此峡谷水为南北流向,北流入藉,入藉水处今为藉口,符合《水经注》的记载;2、此谷位于上卦治南,酉县治北。以今道里计,此谷南端距西县治约15公里,北口距上圭治约20公里,谷长约10公里。诸葛亮从上圭退兵至西县必经此谷,也符合当时的行军路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