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生

如题所述

而就来说,我想首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要把学生看成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免不了在盛怒和暴躁下讽刺和羞辱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克服的。因为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方面,我们都要以朋友的身份去接近他们,去关心他们,以一种轻松的气氛和融洽和谐的关系架起和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 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尊重和宽容像一缕和煦的春风,能吹开师生之间健康的情感之花。同时,我们要学会角色转换,把自己当成学生去体会他们的想法,要记得老师扮演的身份是帮助学生成长而不是领导学生成长。 关于理解,还记得,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总是嘴里高呼:理解万岁!理解,家长对我们的理解,老师对我们的理解,这些都是我们一直渴望被实现的。而静下心来想想,我们需要被理解的到底是什么? 是努力过后,失望的成绩,容易挫败的心理,还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力。我想,当时可能我们最需要的就是 和老师之间以朋友身份的沟通。 理解需要沟通,就沟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磨去“棱角”,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通常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一种是民主的、平等的态度,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态度和蔼可亲,双方沟通融洽;另一种是独断专行的、专制的态度,学生常遭到教师的大声呵斥,教师常对学生瞪眼睛、板面孔甚至体罚学生。采取后一种态度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把“粗暴”的语言磨去些“棱角”,使语气变得柔和一些,这样学生在聆听时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软化”语言,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 二、建立同理心,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 人际沟通理论指出,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同理心是师生沟通的润滑剂,它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实现师生沟通。心理学家把“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出发来看待事物,使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察各自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称为同理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让对方了解到你愿意为他着想的意愿。这就要求教师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以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察其思想和行为,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并有效地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师生双方才能相互认同。我国学者陈枚对师生交往中的相互认同做过较全面的概括。他指出,师生间要达到相互认同,通常需要在头脑中形成“四个形象”的认知:一是双方各自客观存在的本来形象;二是双方通过自省形成的自我形象;三是对方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四是自己在对方头脑中的形象。一般来说,如果对这“四个形象”的认知比较统一,师生沟通就会顺畅、愉悦;否则就会影响师生间认同关系的建立,甚至导致师生发生冲突。在正常的情况下,师生间的相互认知或多或少存在脱节。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本人不善于或不能正确地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学生的误解;其次是学生缺乏洞察能力,对身边现象的推断或归因有误,如,把因自己基础差或不努力所造成的学业失败,归因于教师教得不好、态度不好等;最后是由于人际知觉效应,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见。因此,当师生之间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更多地寻找自己与学生间的共同点,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力求达到“四个形象”的认知统一。 班主任巧妙地运用同理心来感化学生,可使学生从“自己人”的角度去领略教师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去接纳、尊重、理解教师,从而在内心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三、设置心理沟通信箱,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交往中有时会发生对“规范”的冲突情况,这源于学生对规则和规范的理解失当。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家庭和社区之中,家庭和社区中一些不成文的规范会影响学生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如,有的学生在家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常因一些小事而遭到家长的打骂。打骂损害和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逆反情绪。学生很有可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教师身上,认为“大人没一个是好人”,不愿与教师谈心。设置心理沟通信箱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把心里话讲出来,“规范”冲突情况就有可能消除。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创设条件让他们把“当面不好说”或“说不清”的心事表达出去,这样才能更快地解开他们的“心结”,治愈其“心病”。 四、运用榜样激励法,平衡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进行双边对话并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追求教与学的目标方面都可能出现三种情形:一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高,而且有特别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二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三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呈一高一低状态。一般来说,追求高目标的教师和追求低目标的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冲突的激烈程度也更强。尽管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对学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是“造反”。师生在教学目标上的这些差异,必然要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冲突。遇到这种情况,可运用榜样激励法,激起学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尝试成功的欲望,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一股动力,推动着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实效。 所以,沟通是理解的前提。 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曾有一段时间,我的情绪波动很大,感觉自己总是努力了,可是回报自己的成绩却很是让自己失望,所以学习也没什么动力,只是现在想起来我很幸运,因为当时我们的班主任她看出来了我的异常,于是她主动找我谈话,帮我解压,陪我聊天,到现在想起来,那些话在心里还是暖暖的,从那次谈话以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向前的脚步,而且一下子很明确自己的目标,我很感谢她,感谢她的理解,感谢她把我送入了大学的门槛里。 最后,我想说一声:理解,谢谢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