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二爷剥蒜”的典故来自那位名家?何时开始传播的?

如题所述

“刘二爷剥蒜——两耽误”,是天津的一句俏皮话。对于其中典故,几乎所有的天津人都知道。先说谁是刘二爷。这个刘二爷可能是杜撰出来的,但是他为什么不叫刘大爷,偏偏要叫“刘二爷”呢?这就又引出另一句天津的老俏皮话:“天津的大爷——不是人”。 在早年间,天津的新婚夫妇为了求得早生贵子,要到娘娘宫上香求子,然后捎回来一个泥娃娃。这个泥娃娃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作为家里的长子一直被供奉着,称为“娃娃大哥”。这也是“长子难养活”的心理造成的。所以,真正的长子会被称为“二哥”,再大些就成了“二爷”。 那时天津人称成年男子为“爷”,并不一定是老年人。满大街的男子都被叫“二爷”,并不管他在家到底排行老几,除非比较熟悉的能准确知道他是“三爷”或“五爷”。当然,如果知道他姓刘,就称作“刘二爷”了。 不称“大爷”,除了因为“大爷”是用泥做的,还因为“大爷”这个称呼有些贬义,类似“败家子”。 知道了“刘二爷”这个称呼的来历,咱再说说俏皮话中的这位主人公。他是个壮年男子,单身光棍,是个干苦力活的人,比如是拉胶皮(北京叫拉洋车)的,住在一个大杂院。因为是单身,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所以从来不做麻烦的饭食。左邻右舍的好心人只要是做特殊的饭,一定给“刘二爷”端过来,关系处得非常好。而他每次吃过邻居送来的饭以后,总是把碗碟洗干净,再放些水果瓜子之类零食送回去。好温馨。邻居的小孩也愿意跟刘二爷玩耍。 天热入伏了,天津人讲究“头伏饺子二伏面”,邻居家家和馅包饺子。那天这位刘二爷早早收车回家,看看左邻包饺子、右邻也包饺子,觉得今天肯定有人给他送来饺子吃。于是,他准备好醋(天津人吃饺子习惯蘸醋),放在炕桌上,并坐在桌前剥蒜。这更是天津人吃饺子的习惯,饺子就大蒜。————写到这我都要流口水了 邻家的饺子快煮熟了,大人让孩子看看刘二爷是否吃饭了。孩子回到家跟大人说,“刘二爷正在剥蒜呢……”“剥蒜?看来刘二爷也知道‘头伏’吃饺子,甭问,肯定是他自己也包饺子吃,那就不用送过去了”。左邻这样想,右邻也这样认为,哪家也没给刘二爷送过饺子来。 刘二爷等来等去也没有人送饺子,一拍桌子,说,“我干嘛这么着急剥蒜呀,这下可好,两耽误”。 邻居们知道了,笑得肚子疼。从此就有了这句俏皮话,“刘二爷剥蒜——两耽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