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死之人-基努里维斯《西伯利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一部接近于无趣,只靠“情调”支撑起来的片子。适合喜欢基努里维斯的观众,在无事之际,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抱着放松意图观看。

情节相当简单,一个走私珠宝商人,在圣彼得堡和西伯利亚小镇两地之间游走,寻找失踪的拍档和交易用的钻石,最终被他生命中的相关联各方逼死。

是的,猪脚死了,这是不怕剧透的,因为这是一部猪脚必死的片子。我甚至怀疑,如果剧本上没有写猪脚最后的死掉,基努里维斯不会接这个片子。

情节本身逻辑上没有太大问题,但节奏太慢,在西伯利亚小镇,珠宝商呆了那么久,可是除了收获到一个女人,别无进展,这是为了什么?为了展示西伯利亚风土人情么?有可能,人物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更何况本片情调亦相当依赖于当地萧肃的氛围,就连片名都叫《西伯利亚》,这很说明问题。可惜在这里用了过多的篇幅,导致情节不够紧凑,观者未免觉得被晃点了,从而对结尾处突如其来的剧情推进心生不满。

然而这有什么关系呢?都说了这是一部“情调”主导的电影。基努里维斯那张忧郁的脸反复展现在屏幕上,或许这就足够了。他不苟言笑,与人交谈总是仿佛刚从深思中回过神来,有些恍惚,他好像已经看到自己的命运,已经知道自己的归宿,又或者说……他已身在其中,经历的这一切便是归宿的一部分。到最后,观者已分不清他本人和他要扮演的角色。

他总是穿着薄薄的大衣,在西伯利亚夜晚的路上走着,有时候他倒在路上,要靠别人的帮扶才能站起来。他带着猎枪,和新认识的本地朋友去猎熊,却远远落在队伍后方……他不属于这里,他是个外人,他总是外人……他正属于这里,这样的地方就是为他这样的人准备的……有什么区别吗?反正都是一样的。

他返回圣彼得堡,这世界仍是那么复杂、肮脏,他也不是什么好人,所以这是必然的吧……要活着只能这样。于是他返回西伯利亚,等待必然降临的死亡。

然后他死了,我喜欢这里的处理——节制,不事声张。他为什么死、死后其他人的命运会怎样,都在前面的剧情中交待了,不是明白的说出来,是隐晦地交待了,那意思好像是说,喂,一切都准备好了,你只要看着他死就行了。就是这样的,他死了,影片就可以放心结束了。这样片子就有了一种余韵,就得到了升华……这种片子票房一定是不行的——我已经看透了,这样的片子是没有太多人会去看的——但是它不失为一部有特色的片子,有长尾效应,许多年后还会有人观看,或许在录影带市场、光碟市场、视频版权市场还能捞回些钱来。话说起来,这片子成本想必不高,一个剧组在圣彼得堡和西伯利亚各呆两个星期,足够了,能花多少钱呢?必然不至于亏本。这样想着,观者的心情也会突然变得好起来,至少比之前要好一些了。

PS.看了这片子后学做法国吐司,还挺好吃,真是意外之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