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总和。生命脆弱,但人远比想象的坚强。读《活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有一个老头,年轻时是个富三代。但家产都被他赌博败光了,父亲被气得上厕所的时候死了。家徒四壁,哦不,连四壁都是别人的了,只剩一间茅草屋。

为了一儿一女,为了贤惠忠贞的妻子,他决定改过自新。他相信一家人只要生活在一起,日子会越过越好。

但天不遂人愿,后来他被抓了壮丁去打一场稀里糊涂的仗。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回到家,却发现母亲早已死去。女儿也因为一场病,变成了哑巴……

再后来啊,日子越过越辛苦,十三岁的儿子因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被医生活活抽血抽死。草草的埋葬了儿子。虽然心如刀割,但日子还得继续过。

终于熬到女儿出嫁了,女婿是个实在人,心地善良孝顺又肯吃苦。生活总算又有了盼头。

转眼间,女儿怀孕了,一家人都期待着这小生命的诞生。

到了生产的那天,等在外面的老头和女婿却不知道这一分开又是天人永隔。女儿因为产后大出血,生下孩子就死了。老头的妻子也在女儿死后不久去世了。

之后的日子,女婿只好又当爹又当妈的拉扯着孩子长大,不论干什么父子俩都在一起。

孩子也渐渐会说话会自己走路了。但命运却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摧毁这个家庭的机会。女婿因为工作事故,被水泥板活活砸死,死时连个人样都没有。

老头欲哭无泪,好好的一家人,只剩一老一幼相依为命。

老头想着,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一定要把孙子培养成人。孙子在,就还有希望。但这希望也没延续多久。

一天孙子病倒了,着急的老头心疼孙子,去找人借吃的,所谓吃的也不过是一大锅豆子。

但这豆子对孙子来说却是从未享用过的美味,狼吞虎咽最后居然被撑死。老头自责悔恨,但也无济于事。终于一家老小,只剩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最后啊,他花光积蓄,买了头老牛相依为命。过去的日子也只能在记忆中陪伴他直到死去。

这个老人叫福贵。这本书叫《活着》。

读完书后,看着薄薄的一本,里面却盛放着万钧苦难。

贫穷,压迫,愚昧,生离死别,一夜白头。亲手埋葬所有亲人,和一头老牛相伴终老。

但福贵讲述时却又如此精彩,仿佛一下抓住了过去的人生,如此鲜活的生命让人看不出命运对他的所作所为。

于是突然就想到小时候被强迫背过的一句话,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福贵与他的命运是胜还是败,我无从判断。但从我的视角看来苦难却是一清二楚。以至于后来二喜,苦根的死亡甚至无法再让我感到同情。只是众多悲剧中的的一部分。

书中最让我无法释怀的是有庆荒诞的死。献血救人的有庆,在医院里,反倒被医生把血抽干用来救县长的女人。

这群白皮医生到底是在救人还是杀人?再一想,好像从古至今医生大都是富人的白衣天使,穷人的白衣噩梦。就好像《我不是药神》里的情节,医生和药能治病,但治不了穷病。

人人平等说的可能只是在最终的死亡面前,人才平等。管你封狼居胥,家财万贯还是流落街头,孤苦无依,终点是一样的。但在走向终点的路途中却是人间百态。

有时候死的人不可怜,要背负着死亡和苦难继续活着的人才可怜。但余华在序言中说“生活是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所以只要福贵自己不觉得悲惨我们旁观者又何必替他可怜。苦难是现实,曾经拥有的快乐希望也是真实存在。所有人都不能把苦难和幸福分开来看一生。

年轻人有梦想,老年人有回忆。但有的人却是死在青年,葬在晚年。麻木的一生又哪来的回忆。所以福贵的命运给予他的痛击说不上礼物但也算是另一种慷慨的馈赠。

被时代逼迫着鞭打着前进,唯有死亡才能掉队。就这样漫无目的的走着,活着。

也许真如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所以不论怎么个活法,只要自己还感觉的到那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对于描写乡土,描写那段吃人岁月的书我一向是比较抗拒的。

因为这片土地曾经所承载的灾难,所埋葬的肉体,所有的血与泪我都感觉太过遥远,甚至不够真实。

但读完后发现,好的作品不需要你有经历也不需要你多聪明,只要你愿意翻开它,就能真切的感受到它想表达的东西。 阅读起来也是顺畅至极。可能是因为在生死面前人的情感终究是相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