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青衣》:记录一个为艺术而死的女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二十年没有唱戏的筱燕秋站起身,拽了拽上衣的前下摆,又拽了拽上衣的后下摆,把目光放在窗户的外面去,凝神片刻,开始运手,运眼,咿咿呀呀地居然进了戏。

看来,艺术真是她的命。勾魂夺魄,不可抗拒。

毕飞宇笔下的筱燕秋起初是个普通的青衣,把《奔月》唱红了之后,成了名角。

她不愿意再让别人唱《奔月》,当“嫦娥”。失去理智地用开水泼了前辈,黄了前程。

二十年后,有了资助,她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奔月》重新登台,获得演出的快感之后,她不顾身体条件,“老夫聊发少年狂”,又霸占了后辈该有的表演。

她全然忘了“秋去春来”和“饮水思源”,只想一个人霸占、陶醉。

艺术啊!众人的目光啊!

她觉得化好妆在舞台上的“嫦娥”才是自己。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过: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枝桃花。

筱燕秋毫不吝惜地把自己全部的血洒在了舞台上,只想多扮演一次“嫦娥”,不管身体条件(身患顽疾)、不管别人口舌(不遵守戏台规矩)、不要道德底线(堕胎、与老板苟且)。

说到这里就有点像《霸王别姬》里的“虞姬是真虞姬”了。

一个人为了艺术,到了这种份儿上就有点悲剧的意味了。

二十年前,她亲手葬送自己的艺术前程,

二十年后,她终于有了机会,像蚕吐丝一样,把胸中的块垒一点一点地抽出来。

二十年里,“嫦娥”下嫁了“凡人”,宫里的生活有了浓厚的烟火味儿,呛得她喘不过气。

重新上台给了她一种解脱,她喜悦、哭泣、五味俱全,酣畅、迷乱,她就是嫦娥,不食人间烟火的、凄艳的嫦娥。

最后的一舞是升华、完善、回归,肉体或许会销陨,灵魂却早已羽化升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