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气候学含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依据传统的排序方法,二十四节气之首是立春。具体的日期一般为公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在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即为立春。

关于立春的“立”字,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注解的:“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可见,立就是开始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中有“四立”一说,分别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全面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疆域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各地气候相差很大,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但“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明显,不能推广到全国各地。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渐渐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嬉戏,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似的浮在水面。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时间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相同,但作为春季的开始,还有点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端,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一致。2月下旬,真正进人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贴合实际。立春后气温上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端。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的代名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在10℃~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变温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处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藁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多,应该及时浇灌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参照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消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作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美好的春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