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案例_关于市场失灵的案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1
外部性案例 在20世纪初的英国,火车在绿意盎然的乡间快速行驶。经济学家庇古坐在车上,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对同伴说,火车经过时火花飞溅到麦田上,给农民带来损失,但铁路公司并未因此向农民赔偿。这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局限,即所谓的“市场失灵”。
七十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在日本的高速列车上,看到窗外的稻田,想起了庇古的故事。他们询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因列车经过而减产。列车员回答,列车的高速行驶把吃稻谷的鸟儿吓跑了,反倒是农民受益。铁路公司自然也不会向农民收取“赶鸟费”。这一现象同样显示出市场经济的无力,同样被视为“市场失灵”。
这两个时代和地点的相同事件却有不同的结果。两位经济学家的感慨也各有不同。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无论结果如何,这两个事例都揭示了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联系。
思考:
1.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外部性问题,并讨论它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
2. 为什么解决外部性问题是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关键?
公共物品案例 对于开车进出泉州市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两座并行的过江大桥,其中刺桐大桥与泉厦高速公路相隔甚近,但其连接道路却中断在半空,成为一条“断头路”;而另一座较远的泉州大桥,则耗巨资修建了10多公里的连接线,引导车辆通行。这导致通过市区的车辆想要上高速公路,至少得多花15分钟。
当地人对此解释不清,只是说“刺桐大桥是民营的,而泉州大桥是政府收费的”。
作为民间资金首次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示范项目,泉州刺桐大桥的遭遇和困境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背后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引人深思。
全国首创:民资参与大桥建设
1994年,为缓解交通压力,泉州市决定建设一座新的过江大桥。由于政府资金不足,且外商投资条件苛刻,大桥的建设计划一直拖延。
这时,由泉州市15家私有企业联合成立的名流公司主动提出参与。在获得批准后,成立了“泉川刺桐大桥开发有限公司”,其中名流公司持有60%的股份,政府资金持有少量股份。
1976年底,总投资2.5亿元的刺桐大桥建成通车。按照约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