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当一个孩子用自卑感强烈的时候,作为个体的儿童他会极力地去改善自己的处境,并在一些方面做出成绩,用来消除自己的自卑感,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被称为心理补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个残疾少年,他先天或者是后天身体出现了残疾,但是这个孩子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的自我努力,积极改善自己的处境,在某一个方面作出了优异的成绩,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孩子很励志,但是从心理学上来看,这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在发挥作用,其目的就是让儿童的个体完成对自卑感的消除。

这种对自卑感消除的过程是儿童对个体优越感追求的结果。

根据阿德勒的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在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追求一种精神健康和富有成就的方向发展,所以教育的意义,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这个道理,而这种育人就是让孩子追求健康和幸福。

对照历史上的伟人和有着重要贡献的人,人们都会发现一个规律贯彻始终,那些伟人所做的事情不仅是对他本人自己有益处,最为关键的是他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其实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我们从伟人或者是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成长历程上可以看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引导孩子追求优越,这种优越的终极目的是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孩子在追求优越时,把追求的方向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结合起来的时候,才会有自己内心的动力,才不回偏离社会主体发展方向。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这样做才能促使自己孩子不断精进,才能取得优秀?

第一、家长要引导孩子拒绝懒惰。

在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评价自己的孩子说,这个孩子就是懒,要不学习早就很好。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对教育孩子的成长有很大阻碍。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句责备孩子的话,但实际上,孩子正享受这句评价带给他的好处:

第一,孩子不用担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也可不必为自己负责,不需要努力,在外在表现上,就回出现一种无所谓和闲散的样子,即使自己学习不好,也不用太自责,学习不好的原因是自己不够勤奋。在心理上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不是学习不好,我是因为自己懒惰,如果我勤奋一点,成绩就会很好,所以,孩子自己就会躺在自己懒惰的盾牌上不去努力学习。

第二,有的孩子把懒惰当成吸引父母的法宝,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用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在多个孩子的家庭中,有的孩子把懒惰放在自己身上,家长在评价的时候,就会说,这个孩子有点懒,然后会帮助这个孩子做一些事情,正是父母为他做的这些事情,孩子成功的把家长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在本质上,懒惰其实是孩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孩子为掩饰自己不自信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从小养成懒惰的习惯,那么将来在社会生活中,会缺乏解决困难的能力,畏难不进,阻碍了他们努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就会不足,就会现在社会中的啃老一族,成了长不大的巨婴。

所以,让孩子独立长大,富有责任感和自驱力家长首先要引导开始从拒绝懒惰开始,对于懒惰的孩子批评和指责的作用并不大,成人越是批评孩子懒惰,越是迎合孩子的心理,因为在批评孩子懒惰的时候,人们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其他问题上。

如果让孩子改变懒惰,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的处境发生了变化,比如,父母的管教方式发生了变化,学校的任课老师换了,再或者是孩子在某个方面突然取得了成功或者进步,当孩子的自信心较之以前发生了变化,变得自信,那么孩子的懒惰心理才会发生变化。

第二、家长要有自己的界限。

在某个心理学教程上,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人生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在合适的时候分清楚这三件事,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我们平常所说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感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在成长阶段每个时期都有父母参与和不参与的,这些都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即在一定程度上的包办和替代,这样就会导致孩子和父母的界限不清,容易造成语言障碍,比如,在孩子还没有完全说出自己的愿望的时候,父母往往就为他安排好一切,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再说话的必要,然后没有交往的必要,最后可能就会出现自闭症等一些症状。

孩童时期有孩童自己发展的规则和意识,少年时期有少年的敏感和法则,青春期有界限和边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自己的界限和边界,孩子应该做的事,父母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替代去做,比如,孩子儿童时候,自己穿衣,系鞋带,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应该独立完成的事情,少年时代的作业,和同学之间的小矛盾,都需要孩子自己独立进行完成,大到青年时代的理想目标,价值观的形成,这些需要孩子的独立思考,需要的事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越俎代庖。

家长和孩子的界限感,是促进孩子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家长只有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事,孩子才会管好自己的事,家长喜欢读书,孩子自然喜欢读书,家长喜欢着急发火,孩子自然学会发火,焦虑的家长很容易带来焦虑的孩子。

第三、培养孩子自我驱动力。

学霸不是逼出来的,是自己学习出来的,纵观很多的家长对待学习中的孩子的时候,从入学那一天开始,孩子就在家长的控制之中,

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对孩子说,你说了算,你定,你自己决定的时候,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养成这个习惯的过程漫长,效力也不会马上出现,但是,如果能坚持下去,孩子自身的自控力和自驱力得到很大的进步,在培养孩子自驱力和自主力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到,让孩子自主决定的事情,其实就是让孩子自主决定家长的意图。

培养孩子自驱力首先家长要成为一名父母权威性顾问式父母,给孩子支持,不要试图控制,权威性顾问式父母都希望和孩子进行积极的合作,对孩子表达喜欢,还有更多的尊重,更希望孩子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父母在一定程度上退一步或者是放松对孩子的控制,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培养控制感,当孩子对自身的学习有足够的控制感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平静,不会害怕,也不会急躁,对学习的掌控游刃有余,这里需要家长注意的时候,就是要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孩子已经是步入青春期,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已经到里一个鞭长莫及的地步。家长首先放弃适当的控制,孩子就会多一些对自我管理的控制,这种放弃控制不是单纯的放纵不管,而是让孩子在作决定的时候,仍然是作的家长的决定。

其次是家长要学作权威顾问型父母,家长需要做的是对孩子多多合作做事,多多给孩子支持,而非控制,对孩子不仅只有喜欢,还有更多的尊重。在实际生活中,家长要有更多的界限,知道那些事,是家长要做的,那些是家长需要退出来看情况。最后要培养孩子的胜任感,增强孩子的自信感,满足感,让孩子有更多的喜悦和惊喜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使命。

谁家的父母都想培养一个学霸,但是家长要注意到学霸不是逼出来的,而是自主养成的,在学习的道路上,孩子只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然后有了自己的驱动力,才会真正地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