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有“礼”有节 怎样和外国人打交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2-17
如今,每年有上千万的中国人到国外去,也有上千万的外国人到中国来,中国人与世界的交往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
但是,通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得体地与外国人打交道,这既包括语言上的沟通,也包括行为举止的表现。比如,一些出国旅游的朋友在参观完景点之后,因为疲倦而和衣躺在路边的长凳上睡觉,众目睽睽之下鼾声大作。又如,在饭店狭窄的电梯轿厢里旁若无人地大声交谈。再如,在饭桌上不会正确地剔牙,让周围就餐的人侧目……举手投足之间,使自己的形象在外国人眼中打了折扣。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国外无意识中犯下的一些“错误”,更多的关乎一种习惯,而非真的不在意自己的形象。那么,如何才能在涉外交往中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细节制胜:日常礼仪规范
这几年有一本名叫《细节决定成败》的书在国内非常畅销,说的是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对成功的决定作用。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也是如此,不同文化的碰撞就像潜藏在海平面下的巨大冰川,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不留神就会“触礁”。
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与外国人交往,一定要小心谨慎,深入了解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注重点滴细节。
对外交往需要遵循四个最基本的原则:尊重、真诚、得体、高效。
尊重
当你搀扶行走不便的人上下楼梯,这是一种尊重;当你为加班至深夜的同事送上一杯咖啡,也是一种尊重;当你身着正装参加一场音乐会,同样是一种尊重。尊重别人是一切礼仪规范的基础。
中国前任驻法国大使吴建民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外交官,我在中国驻法国使馆任办公室主任时,
从吴大使身上学到了很多。他多次跟我谈起对外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重要性,也时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尊重。在吴大使的著述《交流学》中,他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周总理的待客之道
周恩来总理在接待外宾时,总是提前赶到,等到中方接见人员全部到齐后再请外宾来。有一次,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外交部礼宾司的同志向总理报告说,中方主人全都到了,是不是可以叫外宾了?总理一听,当即批评说:“什么‘叫’,是‘请’!”表达上的一字之差,体现的是对客人的尊重。
此外,每次见外宾,周总理都会在客厅的门口迎候,对方一进门就感到很亲切。吃饭的时候,总理也总是要求先给客人上菜,再给自己上,对人非常尊重。
在表达尊重的时候,要避免使对方感到难堪。记得二十年前,我进入外交部工作不久,在担任译员时,因为经验不足,在一次会议上把一个很重要的地方翻译错了。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同事没有大声地提出异议,而是婉转地轻声向中方会议主持者做了纠正,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非常感激他。
平等、真诚是尊重的前提。在外交领域,无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是基本原则;在个人生活中,尊重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在商务交往中,尊重是现代商务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学会表达尊重,就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赞美,表示感谢。
表达赞美
中文中有一个俚语叫“戴高帽子”,意思是指故意夸奖甚至逢迎对方,以取悦别人,还有人揶揄地将此引申为“戴高
乐”。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是喜欢听好听的话,乐于得到赞美的。
尤其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无论得到肯定的是一个刚做好的发型、一件新买的衣服,还是通宵达旦圆满完成的任务,赞美的言辞会让人一洗工作的疲惫,感觉受到了关注与鼓励,进而加倍努力。
赞美是一件极具杀伤力的“武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可以使用。尤其在西方国家,“爱你在心口难开”是不可取的,对别人的肯定与鼓励应该及时地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你的认可,而你也会发现,你因此而受惠的程度将不亚于被你赞美的人。
在表达赞美的时候,必须发自内心,不能夸大、虚伪,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如果对方的着装实际并不那么得体,他(她)也似乎意识到了,你却不停地夸他(她)多么有气质、漂亮,除非你真的觉得是这样,否则这只会让对方更加难过,感觉你是在刻意地挖苦他(她)。如果你真的需要发表意见,不如委婉地表达你真实的想法,帮着想想看在什么场合下更适合这样着装,这样既不会让对方感觉太尴尬,又能帮助他(她)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还能让对方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关怀。
赞美别人的时候应该看着对方的眼睛,面带笑容,语气温婉。此外,赞美必须适度,适可而止。“你的领带不错。”“刚才你在会议上的发言真的很棒。”几句简短的话语,一个真诚的笑容,就能让对方为此开怀。但如果你反复“唠叨”个没完,就有点过了,对方会怀疑你是否别有用心。
有一则关于赞美的笑话流传得很广。
新娘哪里漂亮?
有一对新人邀请了一位在中国的外国朋友参加自己的婚礼。席间敬酒的时候,外国朋友当着新郎的面夸奖新娘说:“你的新娘真的很漂亮。”新郎客套地回了一句:“哪里!哪里!”这本来是中国人常说的应酬话,表示谦虚的意思,却一下子把中文不精的外国朋友弄糊涂了,以为新郎在问自己“新娘哪里漂亮”,情急之下,只好红着脸回答说:“哪里都很漂亮!”惹得新郎、新娘,包括在场的其他中国人忍俊不禁。
传统的中国人在面对赞美的时候,心里即使再高兴,嘴上也要“哪里,哪里”地客套几句,这种“言不由衷”遇到不懂得中国“国情”的外国人,就闹出笑话了。不过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面对赞美,都会微笑着礼貌地说声“谢谢”。
如果你是被赞美的人,一定要对他人的赞美照单全收。尤其是到了国外,如果有人称赞你:“你这条领带的颜色很漂亮,跟你的西装很相配。”不管你是否真的觉得是这样,最好也要微笑着回答说:“谢谢。”最可怕的回答莫过于:“你真的这么想吗?我倒是觉得这种颜色有点问题,自从我太太送给我这条领带后,我很少有机会戴它。”这样说无异于对赞美者眼光与品位的否定,会让对方感觉无地自容,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总之要记住,在面对别人的赞美时,千万不要否认,更不要说丧气话,让对方感到难堪与尴尬。
表示感谢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需要向其他人表示感谢:有人为你取回挂号信件时;有人为你开门或把住电梯门时;有人赞美你时;有人送给你一件礼物时;有人为你让路或让座时……
表示感谢的方式不一而足,而当即说出“谢谢”是最直接、有效的,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做短暂的接触与交往时,一句简单的“thank you”,一个亲切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就能传递真诚的谢意,让为你提供服务或帮助的人心情舒畅。
外交官告诉你
收到礼物之后
中国人在接受礼物后通常是当面道谢,然后原封不动地带回去,等没有外人的时候再拆开。这种做法时常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中国人不喜欢我们送的礼物?
西方人则会当着送礼者的面拆开礼物的包装,当面表达欣喜与快乐。这又让有的中国人纳闷:难道外国人不放心我们送的礼物,要当场检查一番?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真是相识容易相知难。中国人在送礼时注重实用与贵重,越是尊重对方,礼物的价格越昂贵;西方人则讲究“礼轻情谊重”,哪怕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也会颇费心思地给它一个精美的包装。
内在文化的差异引发了外在行为表现的差别,若不能多加沟通与了解,就容易产生误会。这是我们在与外国朋友交往时需要格外当心的。
中国人没有写感谢信的习惯,但这在国外十分稀松平常。感谢信包括卡片、信件、电子邮件等。在别人邀请你吃饭或是赠送你礼物之后,除了当面表示感谢,如果你还能在事后打个电话或是邮寄一张道谢卡片、发一封电子邮件,会给对方留下更好的印象。如今的通讯手段如此便捷,用手机发条短信也是不错的选择。
真诚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真诚,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只有真诚才有信誉,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诚实
真诚的第一个含义是诚实。
老是像戴着面具一般的说假话、做违心的事情,是很虚伪,也很短视的。
老外也怕被“宰”
不少外国朋友告诉我,他们到中国旅行,有的的士司机看到顾客是外国人,便有意地绕路“宰客”;在旅游景点买东西,商贩也常索要高价。更可怕的是,花了大价钱买到的,经常是并不值钱的东西,让人很愤懑。听到这样的话,我也是哭笑不得。其实,这样的情况岂止发生在外国人身上?
中国游客在国内陌生的城市旅行,因为不认路、不识货而被当地人“宰客”的事情,近年来难道发生得还少吗?
“宰客”现象的发生,正是待人不真诚的极端反映,也突显了“宰客者”的短视--除非你打定主意“赚一票就跑”,否则即便一时得了经济利益,但被人发现后使自己的形象受损,客人再也不愿光顾,从长远来看不啻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对外国朋友这样做,更会影响到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给国家抹黑,比较而言,占那一点儿小便宜真的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给了世界了解中国的又一次宝贵的机会,也是我们向世界展示自身风采的大好时机。也许你英文说得不好,也许你西餐吃得不多,也许你不太了解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但只要你能真诚地对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友人,你的真心和爱心就会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向全世界展现我们的大国风范。
守信
真诚的第二个含义是信守诺言。
“尔虞我诈”、“兵不厌诈”这样的成语如今常被用来形容商业竞争的冷酷与激烈,但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个人事业,难道真的要以“诈”取胜吗?看看那些经得起时间与市场检验的百年老店,无一不是诚信的典范;而那些背信弃义、蒙蔽消费者的企业,大都如昙花一现,不是受到了法律的惩处,就是惨遭市场经济无情的淘汰。
企业经营必须“以诚为本”,人与人的交往也要信守诺言。不过知易行难,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不守信的事情发生。
我在法国工作的时候,尼斯有一个高科技园区,里面的有些知名企业拒绝接受中国企业参观,这是为什么呢?
缺乏诚意的中国代表团
原来很多中国代表团到当地考察时,往往刚一开始参观,就向对方索要资料,表达合作的愿望。而法国人是“实心眼儿”,他们会满怀希望地立刻开始张罗准备,等待中方的下一步行动。结果常常是我们的代表团一走了之,对方发去任何信件都不见回音,事情不了了之。
不止一位法国朋友对我抱怨过类似的事情。久而久之,对方逐渐认为中国代表团缺乏诚意,便不太乐意认真接待中国代表团了。
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信守诺言,至少不虚张声势,还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在这一点上,中国人还有一个容易犯的错误--“不准时”。有句话叫“时间就是生命”,让对方等待也可以说是浪费对方的时间--如果是因为堵车,你可以考察好路况提前一些出门;如果是因为有突发事件,也应该提前通知对方,另约见面时间。如果连准时都做不到,恐怕对方会开始怀疑你做其他事情的效率与诚意。
当然,“不准时”不好,“提前太久”也会给对方造成困扰,在国外同样不受欢迎。总之,约定的事情就要按计划中的那样去做,反之则过犹不及。
得体
得体主要是指言行举止要把握分寸,与自己的身份、职位相符。当然,穿着打扮也要得体(下一章我们将详细介绍)。拥有良好的外在形象与得宜的谈吐行为的人,才是一个得体懂礼的人。
外交官告诉你
不和谐的掌声
很多人都知道,在西方国家,参加音乐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着正装出席,以示对表演者以及艺术的尊重。有的中国人去国外听音乐会,也懂得一些基本礼仪,比如应该穿正装,并且表演过程中不可离席退场等,但却容易在鼓掌这个细节上露怯。
在国内的习惯是,掌声越热烈,对表演者越认可;只要是表演的高潮部分或是精彩之处,都可以随时鼓掌以表称许。但是,国外的习惯是一个作品演奏完了之后再鼓掌,在表演过程中是不能鼓掌的。因此,没有“经验”或搞不清楚表演是否结束的人若是在演奏间隙中报以“不和谐”的掌声,就露怯了,人家会觉得你不懂欣赏。最保险的做法是不要急着抢先“领掌”,等到大家都开始鼓掌时再跟着鼓掌。
为了保证演出的效果,也为了维护剧团的专利,很多国家严禁观众在演出过程中摄影。但在国内观看演出时,偶尔我会发现席间“灯光闪烁”,有极少部分观众频频举起相机,全然不顾是否会影响到舞台上的表演者和身边的其他观众,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在国外欣赏文艺团体演出,如果要摄影、摄像、录音,尤其是现场转播,必须事先征得剧团同意。在音乐演奏会、演出过程中,也不能因拍照而随意加灯光。
你会发言吗?
如果说,参加音乐会不会鼓掌、欣赏演出时胡乱拍照,这种不得体主要是因为不了解国外的文化习惯,没有提前做好“功课”,此外,还有一种不得体是源自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其后果要严重得多。
让人哭笑不得的发言
有一个省级代表团到法国考察项目,参观完对方的工程设施后,法方代表邀请中方代表团的主要领导给在场的法国工人说几句话。
当时是在户外的工地上,烈日当空,工人们临时停下手里的活计聚拢到一起聆听,这种即席发言一般应该言简意赅,可这位领导一开口就从“尊敬的某某某”开始,再到中法两国悠久的历史与友好的合作,一直说到这次考察对于促进两国交流的重要意义,一下子说了四十多分钟,把翻译累得满头大汗,也把在场的法国人听得一头雾水,更是让法方代表哭笑不得,还影响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弄得场面比较尴尬。
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应该恰如其分地发言。只是省级的代表团,就不能说代表中国之类的话;只是即兴发言,就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应该“速战速决”;更重要的是,人在国外,更应该考虑外国人的思维习惯,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你说的话对方一定能听懂,也乐意听。
比如,到了法国,最好不要大谈法国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这一点法国人肯定比你更清楚,你未必讲得比他们好;而像“解放前”、“改革开放后”、“十六大召开后”这样的字眼,中国人一听就能理解,外国人却是一点概念也没有,根本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因此,如果一定要涉及某个时间点,最好直接用具体年份表示。
类似这位中方代表团领导的发言,我在国外还听到过几次,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故在此提出,希望以后大家在发言之前先琢磨一下,不要张嘴就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2-17
应用外国人的礼节和方式
相似回答